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7)04-0087-20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标志着我国提前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到2020年达到40%的目标。[1]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高校毕业生数从1999年的90万猛增到2017年的795万,再创历史新高,年均增速高达12.9%。[2]城镇就业人员增幅(当年城镇就业人数减上一年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缓慢,从1999的336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1018万人,年均增速为6.7%。[3]相比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增速显著高于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增速,而且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换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似乎一年更比一年难。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究竟如何,存在什么变化趋势,需要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7年进行了八次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每次调查的样本量在两万人左右,截至2017年,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共调查了约16万名高校毕业生。本文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求职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发现我国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就业特点与变化趋势。 这八次调查的数据具有很好的时间代表性。首先,样本包含了1999—2017年的高校学生信息。调查针对的虽然是2003—2017届毕业生,但是由于2003年的本科毕业生是1999年入学的、2017年两年制的专科生和硕士生是2015年入学的,因此样本数据包含了1999—2015年入学的学生信息。其次,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实际上只有1999—2005年的扩招速度达到两位数,2006年之后都是以个位数的速度增长,而1999—2005年扩招入学的本科生于2003—2009年毕业,因此样本数据包含了大幅度扩招进入高校的学生信息。第三,在2001—2010年间,我国GDP的年均增速仍高达10.5%,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200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超过了1000美元,之后经济发展进入了起飞阶段,2006年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2008年超过3000美元,2010年超过4000美元,在这一年我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四,在2010—2017年间,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新常态”,表现为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经济增长上,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新低,仅为6.9%。这一数字不仅是“十二五”期间最低的,也是1991年以来最低的。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三次产业在增加值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27.9∶47.6∶24.5转变为2012年的9.5∶45.0∶45.5,2012年第三产业的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占比最大的产业。2015年又是特殊的一年,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首次超过半壁江山,达到50.5%,第三产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驱动要素来看,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大量资金游离在实体经济之外,创新驱动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选择,而是不得不面临的现实和挑战。 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来的是就业结构的改变。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70.5∶17.3∶12.2转变为2016年的27.7∶28.8∶43.5,第三产业成为吸纳最多劳动力就业的产业。[4]第三产业又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尤其是金融、IT、科技、教育、卫生、政府等高校毕业生求职青睐的行业。从这一角度看,我国产业升级换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一些高技能人才。大学生作为技术创新、技术吸收、技术应用的关键要素,这一转型对我国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这一角度看,我国产业升级换代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2003—2017年既是高等教育规模和毕业生总量迅速扩张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经济腾飞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对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样本数据说明 为及时准确地了解我国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为教育决策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丰富有效的信息,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先后申请了20多项重要课题,对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并建立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库。这些课题包括: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家重点课题“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济‘新常态’下的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研究”等等。 从2003年开始,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每隔一年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当年的应届毕业生,调查时间是当年的6月份。每次调查都参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学校类型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等进行抽样,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发放问卷时,对每所抽样高校根据毕业生学科门类和学历层次按一定比例发放500~1000份问卷,每所高校调查数据并不能代表该校的毕业生总体,但是对全部调查高校的汇总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样本具有代表性。问卷包括高校毕业生的基本信息、求职过程、就业状况、接受高等教育状况等四部分。表1给出了八次调查的样本数据说明。在问卷调查实施过程中,抽样中的个别高职院校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未能完成调查,使得样本中的学历结构波动较大。在进行与学历相关的均值计算时,本文将按照全国总体数据中的学历结构进行加权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