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00(2018)01-051-05 教育既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活动,也是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社会和个体二重性,因此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同时遵循社会互动规律和个体认知规律。中国具有集体性特征或者说社会性特征明显的特点,这种特点容易导致强调集体性和统一性而忽视甚至压抑个性,在教育过程中有诸多此类表现,比如注重学历文凭的社会倾向,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单一的学校教育和教学模式,学生的攀比和功利性行为,这都是我们应该注意改进的方面。 注重教育活动中的个体特征,既要注重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超越性,同时也要遵循个体的认知规律。所谓历史和现实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所谓个体的认知规律,有很多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命题与之相关,其中一个说法是从理性的有限性角度揭示认知规律的,另外一个更为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学习的“经验产品”属性。本文将从有限理性和经验产品属性视角出发,谈一谈有关学生学习行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有限理性 将个体和组织的有限理性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加以系统地阐述,可以说是美国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的杰出学术贡献了。他在为他赢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作品《管理行为》一书中,[1]对于有限理性做了系统的阐述。他从决策的角度提出,人的认知理性是有限的,因为他无法穷尽和比较决策的所有备选可能,只能在有限信息获得和认识基础上做出决策,因此,他的决策行为遵循满意准则,而非最优准则。他在《自传》中指出:“在这项工作中看来是最新奇、最有独创性的有限理性思想现在并非特指一种组织概念。与适用于组织决策一样,它完全适用于个人决策。”[2]118影响理性发挥的因素对于集体和个体而言是有区别的:对于集体而言主要是政治利益,即在利益争斗过程中,集体会偏离其理性目标;对于个体而言则主要是注意力的分配,即个体无法将注意力投向与决策相关的各个方面,因此,他不能实现其理性目标。上述对于集体理性和个体理性的限制,均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换句话说就是,既存在着学习个体的理性限制,也存在着学习集体的理性限制,其内涵将在下面段落中予以讨论。 在有限理性的基本假定前提下,西蒙提出四种决策模式:主观期望效用、行为、直觉、进化与理性适应。第一种主观期望效用,是完全理性的,其余都不是。第二种行为模式,人们并非历史和整体地考虑问题,而是当下和局部地做出决断。第三种直觉模式,人们凭直觉判断,而不是认真计算,如下棋就是一例。一个职业棋手需要花十年时间才能培养出来直觉,之后,他在很多时候就依靠培养起来的感觉去下棋。第四种进化模式,进化没有终极目标,而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3]类似地,一个人的学习行为,只有在极其具体和简单的情形下才可能做到是一种理性行为,比如学习一项基本操作技能,在多数情形下都会受到内外影响而表现得不那么理性。 如果说西蒙上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决策理论和管理学领域,那么他在《人类活动中的理性》一书中,[4]则更多地从认识论和心理学角度对于有限理性这一概念展开讨论。他认为:第一,推理的不可靠性。人不可能从具体的事件中提出完全正确的一般规律,即归纳法的局限性。第二,逻辑体系的不完备性。在推理过程中,认识主体并非步步遵守逻辑,而是受武断成分的影响。第三,公理和推断规则的随意性。第四,理性只能解决手段问题,而无法解决目标问题。第五,理性无法解决价值观问题。可以说,上述几点道出了西蒙对于理性限度的深刻见解。从终极意义上看,人类的知识体系是残缺和不完整的。由于固有知识的缺陷,所以从高等教育之高深知识意义上看,大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现代大学教学体系是建立在促进个体认知理性发展的基础上,充其量只涉及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问题,而与解决问题的目标和价值观无关,凡是与目标和价值观有关的内容,都超出了现代知识传授的教学范畴。高等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形塑之间的隔离是现代中外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和应对的一个问题。 学习行为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有限理性的选择过程。有以下一些表现形式:第一,学习者并非世事洞明者,一般而言,他不能了解各种学习情形,他既不完全了解过去,也不完全知晓未来,更多的是从当下出发考虑问题,从而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这种认识的不完全性会影响他的判断和选择,常常会做出不那么理性的选择。在我国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恢复重建以来,几波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行为都产生了或隐或现的影响,如出国潮、下海潮、从政潮等。第二,学习者的情感和学习投入并非完全可以自己掌控。如果学习者自律性不强,他的行为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在自我时间和精力有限和外界的诱惑下,他常常会倾向于宽待自己,去做一些轻松的事情,因此,学习过程中的松懈行为是难免的,如网络游戏和手机对于少数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而使其无法自拔。第三,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不是孤立的,他会受同伴的影响,个体的理性目标取向让位于集体的不理性压力也不是鲜例,这会导致他无法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决策。例如,前面提到的社会潮流对于个体选择的影响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再如当下大学生热衷于花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实习,虽然与就业压力有关,但是实质上对于其就业状况未必就会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对其长远职业发展的影响可能是弊多利少。总之,个人目标越不明确,其学习行为就越会受到同伴的影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