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18)03-0026-10 国际上,审核评估已成为所在国家高等教育秩序的动态调节器,具有反思性的高等院校成为多元化高等教育秩序的主动建构者[1-4]。中国高等院校多数源于20世纪50年代因应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行业人才培训需求而开办的行业培训机构,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大学传统。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从欧美借鉴了大量的相关元素,对单一的计划教育秩序有所改造,但持续20多年的标准化教学评估事实上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和单一化,高等教育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要。审核评估正是在此背景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检测工具,这势必引发高等教育秩序的张力和裂变。审核评估在中国尚是新生事物,相关研究还处在概念解释、政策解读及具体操作的思考上,未关注到审核评估的竞争本质及对高等教育现有秩序的内在影响[5-7]。这个问题的阐述有助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更好地理解审核评估和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增强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高校的自我角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审核评估关联性制度及其作用 (一)审核评估的现实基础及关联性制度 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最大的问题是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不能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了审核评估,确立了基本框架:“加强高校自我评估,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并于2013年正式实施于高等教育领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5日)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明确指出: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2015年10月21日)的目标是“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从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及围绕改革而出台的组合政策来看,高等教育改革的常态将是持续解决“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从实践层面改变原有的高等教育秩序,而这种秩序的改变建立在相应的评价机制变革的基础上。 (二)审核评估将重构高等教育秩序 审核评估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了国际评估经验而推出的一种全新的评估模式。与以往教学评估的最大区别在于国家层面不再提供确切的标准和具体指令,只提供抽象规则,把所有的细节交给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高等院校,由他们根据各自的知识和技术去行动,为高校的竞争性发展预留了空间。这种设计至少在政策文本上体现了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意图,但在实践中如何,则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以一种弱设计的方式,引导高等教育行为主体,充分利用属于自己的知识和从市场中得到的对自己有助益的他人的知识,通过提供优质高等教育产品而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既体现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转变意图,也体现了对高等教育行为主体的赋权和责任划分,同时也向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审核评估将产生两个可能的变化:一是改变高等教育的外部生态,原有的国家高度集中管控的局面会有所松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会有所扩大,高校的省际差异性发展会日益明显;二是随着省级教育统筹权的增强,要求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会成为各省的自然追求,地方高校必须精准定位,各司其职,办出特色。这两种变化将从不同角度冲击原有的高等教育秩序,重构高等教育秩序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逻辑要求。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审核评估是一种基于校本的评估制度,包含着去同质化和多样化追求,要求学校呈现出自身特色和办学逻辑,实际上暗含着不同高等教育形态及类别的价值竞争。审核评估作为制度设计,将贯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在宏观层面,审核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旨在通过加强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全面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中观层面,审核评估要求高校梳理及定义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制度,检测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在微观层面,审核评估重视落实办学目标的日常操作机制及过程性质量监控,将目标、计划、过程与结果联结在一起,强调高校自身的特性与生命力。因此,审核评估的价值追求是去同质化和去单一化,试图建构一种基于多样化和特色化竞争发展的高等教育新秩序,从而达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