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8)01-0001-27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历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风雨更臻浓醇。百余年来,“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的北京大学,以其学识的清韵和精神的魅力,强烈地感召着一代代德才兼资的莘莘学子阔步于时代的前沿,肩负起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厚重责任。鲁迅在《我观北大》一文中写道:“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①北京大学,之所以挺然特出、褒然独立,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中心,成为孕育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摇篮,铸就了中国近现代新型高等教育的基石和辉煌,与当年气量恢宏、除旧布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积极推进民主与科学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是分不开的。 1916年6月1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唾骂声中一命呜呼。黎元洪接任大总统后,任命范静生为教育部总长。范总长随即电邀1913年9月因“二次革命”失败而赴法留学的蔡元培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电云:“国事渐平,教育亦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师表群伦。海内人士,咸深景仰。用特专电敦请我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席,务祈鉴允,早日归国,以慰瞻望。启行在即,先祈电告。范源濂宥印,外交部代。”②接电后,蔡元培即于1916年10月2日同吴玉章一道由马赛乘船回国,11月8日抵达阔别3年的上海。奉孙中山先生惠示,决定就任北大校长。 蔡元培从上海到北大赴任之前,1916年12月21日《中华新报》载:“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③12月23日,蔡元培由上海到达北京。12月26日,黎元洪正式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到校就职,1月9日发表就职演说,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一语定位,惊震中国,由此开始了他一生最有建树、彪炳史册的一段辉煌教育历程。 蔡元培任校长期间,开招贤纳士之先河,导教书育人之新路,阐扬学术,教授治校,数度保卫北大穿越乱局、渡过难关,助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进步。正如梁漱溟所评:“细数起来,在当时的中国,在‘五四’运动前夕的北京大学,论其影响和作用,蔡先生是居首位的。他的业绩,影响着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各方面。”④我们仰慕北大,更仰慕其振兴奠基者——蔡元培。 五四运动前后,青年毛泽东曾两次前往并留居北京:一次是1918年8月19日因筹办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事宜进京,至1919年3月12日;一次是1919年12月18日以团长身份率湖南“驱张请愿团”抵京,至1920年4月11日。在这两次居京合计11个月的时间内,蔡元培给予了青年毛泽东真诚的帮助、支持和指导,使他有机会阅读了一批触动灵魂的进步书刊,参加了一些振奋人心的革命活动,接触了一批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生导师,正所谓“未名湖畔修心性,大师近旁读好书”。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青年毛泽东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与他在北京大学的这段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毛泽东始终认为,他与北京大学的这段机缘,从根本上决定了他的革命道路选择和后续人生发展,为其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令他终生难忘。倘若说从韶山到长沙,毛泽东是迈出了人生的一大步,那么从长沙到北京就是他更大的一步,也是他人生道路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一步。如果没有刻骨铭心的这两次北京之行,毛泽东不可能走向全中国,更不可能深远影响全世界,换言之,就不可能在后来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就不可能成为开启了20世纪新中国辉煌历史的一代伟人。 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蔡元培亦是有启于、有助于、有益于、有恩于青年毛泽东的“学界泰斗”和“人世楷模”。萧瑜在《毛泽东和我》一书中写道:“毛泽东一向很敬佩蔡校长,他给蔡先生的每一封信中都称‘夫子大人’,他自认是蔡先生的弟子,而且不放过任何机会来表示他对蔡先生的无限崇敬。”⑤ 一、蔡元培有启于青年毛泽东 蔡元培,字鹤卿,别名蔡振、周子余,号孑民(取《诗经·大雅·云汉》中的“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又号仲申、民友,浙江绍兴人,他17岁考取秀才,18岁创设教馆、“自任塾师”,23岁中举人,24岁为贡士,26岁取进士并点翰林,28岁授职翰林院编修。1898年因戊戌政变而弃官出京,同年冬返回绍兴,任绍郡中西学堂监督(校长)。1901年受聘为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1902年在上海先后被推选为中国教育会事务长(会长)、爱国学社总理、兼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并创办爱国女校,1903年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并任主编),1904年创立光复会并任会长,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任上海分会会长,1906年应秋瑾之邀担任绍兴学务公所总理,1907年至1911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伦理学和美学(期间译著《伦理学原理》、专著《中国伦理学史》、教材《中学修身教科书》相继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12年1月3日应孙中山之邀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7月14日因不满袁世凯独裁专权愤而辞职,再度赴德留学。1913年应孙中山电召回国参与“二次革命”,1914年旅居法国巴黎学习法语,从事著译。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并任中方会长,撰写《华工学校讲义》,编译《哲学大纲》。1917年1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