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现代化始终与国家现代化同向同行。2020-2035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竞争态势,面向2035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亟须聚焦创新型国家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发展等战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亟待精心“下好”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这盘“棋”,打造中国高等教育的升级版,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支撑”作用转变为当前和未来的“率先引领”作用。 一、面向创新型国家战略,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整体部署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建设高水平、强特色的一流高校,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扎实的人力与科技资源基础。从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看,2017年达到795万人,超越2016年的765万,创历史最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难的根源在于结构性矛盾,而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对经济社会变化和科技进步响应滞后。当前,正确认识高校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的关系,坚定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高校都可以办成一流高校的信念,是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基本前提。高校办学层次的不同只体现在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办学水平的差异则反映服务质量的高低。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爱因斯坦的活,爱迪生干不了;爱迪生的活,爱因斯坦也干不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两类人对经济社会发展都很重要。 加快推进一流高校建设,新阶段的“任务书”就是要进一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高等教育的需求;新阶段的“路线图”就是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的“时间表”就是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相一致,实现教育现代化。同时,要聚焦国家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目标,坚持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同等地位,以“双一流”建设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双引擎”,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建立健全高校分类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分类设置、指导、支持和评估,引导、鼓励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显著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 二、面向产业布局升级,重构高等院校的类型布局 在传统办学模式惯性作用下,一些地方忽视高校分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至今仍在沿用精英教育的办学思路,一味向综合型、学术型、研究型高校看齐,一定程度上存在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跟风升格、求大尚名、模式单一等现象;在2000年前后的第二次院系调整中,一些行业背景非常鲜明的高校从行业主管部门划转地方,合并调整升格或更名后,有些丧失了原有的应用性、技能性的传统优势,致使这些高校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特征不清晰,行业办学特色弱化严重,以至于与行业企业、协会、部委渐行渐远。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的改造升级、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等,高等教育的院校结构布局难以对接,贴近产业不紧,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硬化老化,人才培养素质结构不合理,在未来增量优化和存量调整中,亟须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紧贴行业、产业的发展重构院校结构布局。 高等教育的院校结构布局,必须发挥支撑和引领主导产业、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等不同产业层次发展需求的重要作用,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产业的改造升级。面向“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国家经济社会重大发展需求,契合不同产业中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对各类人才的发展需求,通过增量优化院校布局,重点设置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民族传统工艺等产业布局的本专科院校;通过存量调整院校布局,优先鼓励、支持和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转型成为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应用型高校和“小而精”特色高校;对接产业聚集区重点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布局需要,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系统考虑、超前布局层次与类型不同的院校。 三、面向区域发展战略,调整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 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大势下,更多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点。除了我国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大外,各地区省市之间也存在显著差距,集中表现在高校布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高等教育区域性结构失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制约科技实力提升和高端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此外,不同省域的实际情况不同,与地区经济、人口和高等教育历史相适应的结构布局亦是不同。 面向区域发展战略,需要以适应、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区位特色优势,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聚焦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以及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点建设区域,需要重点谋划、超前布局、精准对接、综合施策,调动各类高等教育资源优先服务重点建设区域。在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区域战略中,充分考虑区域人口、产业、文化、资源等不同发展特点,新增设置院校向基础薄弱地区、空白地区、城镇化地区和产业集聚区倾斜,尤其要补齐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短板。在东北振兴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战略中,进一步激发各级政府、社会和高校办学活力,发挥一些区域中心城市和地级市的区域优势,下放举办高等教育方面的权力,鼓励经济发达区县参与高等教育办学,形成省域内均衡的高等教育办学、管理新体制,建立科学的区域高等教育网络。 面向2035年的高等教育,尤其要聚力创新型国家建设、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需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形成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网络体系和院校结构布局,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夯实框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