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美国城市学专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其专著《城市意象》中首次提出现代意义中的“城市形象”(The Image of the City)概念。我国学者对其定义是“所谓城市形象,通常是指城市带给大众的整体印象和感受,包含一座城市的文化传统、历史景观、现代文明等内容。当城市的形象被大部分人所认同时,城市形象本身就有了社会文化意义,变成了这个城市的文化资源”[1]。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城市自身蕴含历史记忆、文化积淀的客观反映。其中,“城市记忆”(City Memory)“凝固于城市空间环境,反映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是人对城市空间环境意义的认识”[2]。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剧,城市同质化发展增强,“城市记忆”如何在现代传播中赓续,“世界城市能否再次在新的信息传播格局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世界、新形态、新平台中的新能量角色,这是对现有的世界城市和未来的世界城市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个最新课题”[3]。 美国社会学家伦德贝格将“传播”定义为通过符号中介而传达意义的过程。人们通过大众传播建构的符号世界来认知客观事物,感知城市的现实形象、传播形象和公众认知形象。在这一信息传播过程中,城市的现实形象客观存在,不易更迭;而城市的传播形象可塑性最强,能够直接影响公众对城市的认知。作为大数据信息时代最强势有效的传播工具,影视具有声像合一、直观可视、形象生动、情感体验等符号表征,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主动接受的传播范式,在其中植入“城市记忆”,可以实现城市形象塑造和文化推广的高效传播,将“屏幕上的形象”发挥到最优价值,讲好城市故事,承续城市文脉。
一、“城市记忆”的影视建构、营销与传播现状 英国地理学家阿兰·R.H.贝克(Alan R H Baker)认为:“往日景观的形成与意义,反映了建构人们工作与生活于其中并加以创造、经历与表现的社会。但就其留存至今而言,往日景观作为文化记忆与特性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延续的意义。”[4]当下国内关于城市景观与文化记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艺作品中的京津文化、海派文化、东北文化、晋中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特色鲜明、文化产业先行地区考察上。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脉延宕的古都,城市记忆影视传播效果却并不明显,对历史景观的破坏,对文化记忆的漠视,导致本土文化资源与影视创作生产不相匹配。同时,资金渠道单一与融资手段缺失以及奖惩激励机制缺位,成为制约南京影视作品发展的瓶颈。“南京的影视剧创作基本处于小打小闹的自发状态,各个创意平台之间自立为王,数量少、质量差,很难出精品。”[5] 南京拥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其中400多年是作为国都存在,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四大古都”。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多系短命,而南京又屡经离乱浩劫。因此,这座城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总是和“短命王朝”“悲情城市”相联系,其城市形象在影视作品中被“放大”曲认为懦弱、被动与妥协的误读,如《屠城血证》(1987)、《南京1937》(1996)、《南京!南京!》(2009)、《拉贝日记》(2009)等电影作品。对历史的见证者来说,伤痛哀恸刻骨铭心,背叛历史不可饶恕,但倘若总沉溺于历史涡旋,易造成对城市文化底蕴的误解与偏见,不利于新时期城市形象定位。近些年虽已出现些许反映和展现城市文化形象的影视作品,但无论在量级还是质性上,均与南京的历史文脉与日新月异现代化进程不相匹配。例如为配合南京承办青奥会而投资拍摄、作为经典电影《庐山恋》续集的《庐山恋2010》(2010),在南京石头城遗址公园、郑和宝船遗址公园、台城、新街口等地取景拍摄。但片中呈现出的南京风光与故事主题并不衔接,在光怪陆离、杂乱无章的景点堆砌中进行着电影蒙太奇的切换。这种商业化植入表现突兀,“简单串联植入旅游点,缺失古都文脉与自然韵味”[6],蜻蜓点水地闪现“南京元素”景观,缺失城市精神内涵,看不到真正的“南京魂”。只有城市记忆科学定位和精准传播,才能彰显南京的“国际范”。 二、“城市记忆”影视建构的路径选择 “记忆是表现空间和地方意涵的一个积极要素,在明晰社会意义和认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7]笔者认为,从“城市记忆”角度入手,如下五种路径对于提升城市记忆传播力,推进影视产业化发展,吸引人才、资本、生产力等资源要素不断涌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文化资源式记忆:影视品牌塑造 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记忆,有着无法取代的独特性与厚重感,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统一,是城市历史记忆符码和文化品格的生动体现。历史兴衰、掌故传说、名人逸闻,成为孕育和滋养影视作品的文化记忆宝藏。通过凝练文化资源记忆,挖掘城市文化元素,建立作品题材库,以视觉建构、塑造城市影视品牌,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在宏观层面,采取整体推进和多元组合策略,借船出海,借势发力,引入世界顶级影视公司、广告公司等策划团队,推动省、市广电集团,民营影视公司和跨界投资的文化企业深度介入影视制作,成为创作投资主体;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来实现模块化生产,获取规模效益和集群优势;在政策、人才、资金、资源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资金审批步骤;整合影视制作业、演艺业、广告业、印刷业、出版业、发行业、会展业等多元主体参与,最大限度盘活现有形象资产,实现多元盈利模式,塑成对区域内外的强力吸引,充分展示城市的文化胸襟,为城市记忆的赓续传播创造更好的刊布载体、交流平台和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