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18)03-0136-19 关系是指已经建立起空间或社会定位的动物在一段时期内行为连贯和重复关联的现象。①囿于社会科学中的“关系乐观主义”,既有的关系研究②往往倾向于集中关注关系的正面性(即行为体在关系联结与互动过程中的保险和收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关系的负面性(即行为体在关系联结与互动过程中的风险和代价),最终导致我们在对关系这一中性概念③的认识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理论盲区。与此同时,学界的身份研究往往主要围绕行为体之间相互强化彼此身份认知的积极互动展开,例如敌人间的持续冲突与朋友间的稳定合作,但是对于敌意的消弭与善意的式微等身份间消极互动及其机制的考察则相对不足。本文的研究重点即探讨在关系负面效应的作用下身份间的消极互动。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首先是对相关的既有研究进行概要回顾,接着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身份间消极互动的分析框架,然后运用这一分析框架来考察美巴不对称反恐联盟的发展与困境,最后是反思和结论。 一、身份认知、关系两面性与不对称互动 身份间的消极互动是指行为体之间相互弱化彼此身份认知的过程和状态。鉴于对称互动的稀缺性和均衡性,社会生活中关系的负面效应与身份间消极互动多呈现为不对称互动。因此,为了讨论身份间的消极互动就需要先对身份认知、关系两面性、不对称互动等相关概念的既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 (一)身份认知 在身份研究的理论脉络上,主要分为两条基本的研究路径:(1)结构理论把身份当作一个原因变量,分析在特定身份基础上的社会互动及其产生的社会结果。因此,这一视角下的身份是外生给定的,主要研究不同身份的分类和界别、功能和作用、意义和影响。(2)过程理论则把身份当作一个结果因素,分析某种特定身份的产生、习得及其动力和机制。④因此,这一视角下的身份是内生互动的,主要研究不同身份的习得和抛弃、竞争和采择、演化和嬗变。 在纵向上,身份认知包括循次渐进的角色期待与行为预期。首先,角色赋予身份以意义,身份通过角色来实现。也就是说,角色是身份的外在反映和表现形式,身份是角色的内在构成和本质内容。⑤其次,身份对行为的作用表现为身份影响偏好、偏好界定利益、利益决定行为。最后,角色是社会对个体以及个体对自身相关行为的期望系统。⑥因此,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身份认知就包括行为体对某种特定身份进行何种角色扮演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关于这一身份所对应社会行为的预设和期望,即“身份→角色→行为”的逻辑链条。 在横向上,身份认知包括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两个交互进行的心理过程。认知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行为与过程,物质事实也只有通过人的认知和社会互动才能获得意义。⑦因此,从瞬时的角度来看,身份的自我认知包括行为体对主体自居与归属投射的自我肯认,身份的社会认知则涵盖行为体对“我—他”关系与“我—群”关系的社会确认。由此,就产生了身份认知过程中的承认与认同。 (二)关系两面性 关系是流动的身份,身份是凝结的关系。在关系世界的社会互动中,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不仅存在程度上的高低强弱,还在性质上区分正负好坏。与此同时,除了“坏关系”自然带来的冲突化后果之外,即使在“好关系”所联结的行为体之间,除了会产生合作、互惠、信任等正面互动结果,还有可能出现杀熟、避嫌、“知斧斫足”等负面互动结果。因此,关系作为一个中性概念,其本身就兼具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效应。⑧也就是说,两面性是关系的本质属性。 第一,关系的正面性是指行为体在关系联结与互动过程中的保险和收益。毫无疑问,正面的关系联结会给互动双方带来成本分摊、风险规避、利益交换、资源共享、合作促进、社会资本等抵御风险与增加收益的正向所得。由此出发,甚至还将生发出一种社会关系模式的特殊主义伦理,即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加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⑨在这一意义上,关系本身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与资源分配的衡量尺度。正因如此,受这种关系文化熏陶的行为体在进行社会互动时往往会寻求保证彼此之间的“好关系”,避免相互之间的“没关系”甚至是“差关系”。正是基于这一点,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才会出现找关系、攀关系、拉关系、托关系、走关系等多种形式的关系化运作与行为实践。 第二,关系的负面性是指行为体在关系联结与互动过程中的风险和代价。关系的正面性似乎容易让人陷入盲目的“关系乐观主义”,认为在关系联结中就一定是收益和获利的,进而更乐意进入并处于某种关系联结,但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无论是在哪种类型的关系之中,关系的负面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尽管这种存在有时候是以某种更为隐秘的形式。但是无论如何,行为体只要处于关系联结之中就不得不面临一系列负面效应。 其一,认知失调。由于行为体之间的利益偏好与观念取向往往不同,因此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对于对方以及彼此关系的认知就可能会出现差异化甚至是冲突化的过程和状态。⑩例如,这种认知差异在战略互动关系中就表现为一国对于与他国关系过于乐观的判断所产生的自我高估与愿望思维(11)以及对于与他国关系过于悲观的判断所导致的虚幻的不相容与想象的敌意螺旋。(12)当某个认知主体处于认知失调时,其会改变对于认知对象的态度或调整与另一认知主体之间的关系,以恢复认知平衡。因此,认知差异的产生往往导致认知失调,进而催生态度改变和关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