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脚步,走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当我们即将步入新世纪之际,不由得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这是一个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和解答的时代命题。 一、走改革之路,别无选择 步入九十年代的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当国际社会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世界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看作当务之急,国际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今天的高等学校已经完全走出昔日的“象牙之塔”,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舞台,正在成为经济腾飞的“发动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和直接。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也正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高等教育及其改革的根本原因所在。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又一严重挑战。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科学技术呈加速发展,知识积累呈指数增长;学科领域在继续分化的同时,呈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趋向融合;等等。这些特点给高等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新的技术革命加快了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这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这使得传统意义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面临挑战。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本上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与建设的需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跨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改革开放和跨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经费的投入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等等。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要求高等教育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等,都必须作出相应的、更为深刻的变革。 毋庸置疑,挑战也是机遇,只有抓住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才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二、明确改革的思路 八十年代中期,当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逐步明确之后,党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翻开了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新的一页。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2年的春天,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的谈话,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992年底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提出了“八五”乃至本世纪末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针、政策。特别是1993年初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6 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95年3 月颁布了《教育法》,1996年4 月发布了《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这一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五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根本目的。这一基本思路鲜明地概括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主题,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关系。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是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所提出的一条重要发展战略方针。这一方针强调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适度规模主要是指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要适应 和基本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优化结构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要保持动态的合理状态,要与各个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并有利于提高质量和效益;提高质量是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使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国际高等教育及科技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增加效益主要是指投资效益、学校规模效益、办学效益等的提高,并与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相协调。这一发展战略方针的落实,将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