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自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来,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应当如何看待、分析和评价这种变化,这是探索面向21世纪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进行《儒家伦理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全国10多个省市,包括开放地区、次开放地区、后开放地区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等在内的30 所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共发放问卷2800 份, 回收2398份,回收率为85.6%;有效问卷2372份,有效率为98.9%。调查对象绝大多数为北京、上海、天津、大连等开放与次开放地区的大学生,同时考虑到文、理、工科及不同年级的适当比例,多数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专科生所占比重较小。 二、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现状分析 1.在文化价值观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认同明显增强,对西方文化的兴趣有所减弱 20世纪90年代成为告别西方中心的时代。确乎可以1992年初北京大学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大型学术年刊《国学研究》并与有关单位协作制作电视系列片《中华文化讲座》与《中华文明之光》为标志,中国传统文化热在高等院校的校园中悄然兴起,并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学生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认同明显增强。例如,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出对《论语》等经典读物的浓厚兴趣,读过一部分《论语》等白话文译著的学生占73.4%;不少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踊跃参加,并有53.8%的学生除必修“两课”外,还选修了1至4门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社会人文课程;与80年代的大学校园充满了批判传统道德的火药味不同,现在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道德开始有了较为亲切的认同和辩证的看法。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与道德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却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不仅在历史上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而且在现在及未来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他们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和道德息息相关,许多传统的观念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渗透在人们的血液里,积淀在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如有50.9%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上具有不少传统美德”,“觉得自己身上有一些好传统”的占41.2%,两项相加达到92.1%。尽管这种感觉有对自我评价过高的可能性,但恰好证明大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同,他们以自己身上拥有传统美德而自豪。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戒奢以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优良道德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35.9%)或“有些生命力”(50.9%),认为“没有生命力”的仅占13.1%。对“义重于利”这种以往被当作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价值观念,认为“应该提倡”的占52.9%,“有现实意义”的为36.6%。有88.1%的学生认为“没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根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能建立起来”。在访谈中一些学生表示很想了解自己的老祖宗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并希望能借鉴祖先的智慧和经验,来帮助自己克服面临的困难。同时,大学生们也意识到传统的伦理观念对自己有消极影响。如12.4%的学生认为“官本位”的观念对自己有“很大影响”,62%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影响”,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25.4%。在回答“今天的人们是否应该坚持传统的中国人的价值体系”这个有较大难度的问题时,有76.4%的学生认为应“依据时代精神加以创造性地转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似乎是因为传统文化热掩盖了对西方文化的关注,现今的大学生正在消减对西方文化的浓厚兴趣。这具体表现为选学西方文化与评价西方思潮课程的学生人数在减少,有些学校这方面的选修课因选课的学生寥寥无几而停课。在回答“最近一两年来读过有关西方哲学与文化方面的书”并要求写出一两本书名的问题时,仅有35.3%的学生表示“读过”,仅有不到10%的学生能写出所读的书名,且有不少是属于小说和重复雷同的。 从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中我们感到,大学校园里的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热,只不过是指如今关心和愿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开始多起来。事实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道德的了解仍比较肤浅,知之不多。如他们只知道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却不大知道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和王阳明是何人。在问及儒家经典中的名言警句的出处及正确含义时,多数学生回答不出来,对儒、释、道及其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知晓概略的学生就更少。尽管大学生“自我感觉”自己身上具有不少传统美德,但在他们的道德价值观中仍然十分缺乏自己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素养,道德价值观体系中仍然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内涵。因此,如何引导中国传统文化热,怎样推进在大学生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并正确对待和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精神品格,仍是世纪转换中的教育者应当给予特别关切的重大课题。 2.在道德价值信仰上对社会终极关怀的目标期望淡漠,对自我发展的个人目标执著追求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而最为震撼人心的则是价值体系的结构裂变。价值体系中的核心是道德价值的信仰问题,它包括对社会终极关怀的目标期望(亦即社会理想)和个人发展的目标追求(亦即个人理想)。由于受到父辈们对计划体制下脱离实际,缺乏经济基础而流于空泛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和检讨,大学生们既对唯书唯上的价值标准抱怀疑态度,又为眼前五光十色的价值观念而感到迷惘;对道德价值信仰的社会终极目标期望淡漠,而对自我发展的个人目标执著追求。在他们看来,在转型期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追求和信仰的目标摆在首位的是“金钱”(40.9%),其次是“自我奋斗”(40%),然后是“科学”(33.8%),“权力”(22.9%);信仰“共产主义”的仅占6.9%,信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为17.5%。 当问及“对上述各项你最信仰什么”时,“自我奋斗”的百分比一下子跃向第一位,达到48.8%。“自我实现”已不是一般的口号,它成了大学生们符合逻辑的理想归宿,他们中有94.1%的学生同意“自我实现不等于个人主义”的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