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道德文明建设,是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道德文明偏离现象,当前要努力克服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营造有利于道德进步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完善教育机制,多层次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思想道德建设,并注意解决好道德评价与道德实践问题,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思想道德文明程度直接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并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是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道德文明重在建设。当前要努力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 一、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文明的偏离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道德文明的偏离 大学生道德文明程度,具体反映在他们的价值观、理想和日常行为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1〕考察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文明, 主要存在如下偏差: 1.价值观上存在偏差。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一些青年学生立足抽象的人的价值,以个体自我的价值实现作为其社会行为的核心,注重个人需要和利益的优先满足,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把个人当作目的,把社会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上,许多学生更多地注重物质的追求。作为道德文明的价值体现,市场经济在引发大学生关于道德的自省时,部分青年学生的道德天平在“求利”的引导下倾向自身利益、期望和需求的满足,物质或者说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大部分学生认为,“人们努力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强调索取是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向外界谋取必要条件的行为,认为个人贡献与社会索取相等价。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对传统道德文化缺乏继承的力度。 2.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偏离。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认为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一些人认为是有个性。受其影响,校内便有许多与大学生文化修养格格不入的不文明举止发生。在人际交往中,有些学生很少考虑他人和群体的利益。有人评上奖学金、三好生、入了党,发表文章,便忙着聚一班人“撮一顿”。在男女交往中,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处理人际关系中应遵循的自尊和尊重他人原则常被一些学生忽视。在遵守学校有关规章制度方面,让学生遵守法纪,依然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某校统计资料为据,1994—1995年共处分违纪学生107人次, 占学生总数的1.32%。其中留校查看处分占62.62%。 学生违纪行为以考试作弊最为突出,1995、1996年均占违纪人数的50%以上。此外,打架、偷窃、旷课等在各高校均有发生,并且相当部分学生对作弊行为采取宽容态度。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禁的婚前性行为持支持或谅解态度,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学校有关纪律过于约束。在尊重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在公共场所喧哗、占着公用电话旁若无人地聊天,图书馆中偷书、撕书、破坏学校公共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另外,作为青年学生基本德行表现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学的许多内容也令人不敢恭维。在爱护与保护他人劳动成果方面,一些学生也表现出道德义务的缺失。对于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重视、不珍惜,甚至随意破坏。剽窃他人科研、创作成果的事情亦有发生。 (二)导致大学生道德文明偏离的几个因素 1.社会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侵入,金钱逐渐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道德崇高的追求。目标和追求作为人生价值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无不体现了社会道德生活中一些人“求利”甚至是“唯利”的现实。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 ”〔2〕“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3 〕这使得部分人过分地执着于自我的自由和私欲,甚至出现“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极端自私自利的思想。在这样一种社会群体的道德自觉性减弱、法律与道德建设都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内心关注社会的青年学生面对种种社会不良现象,许多人走上了躬行践履、致力于树立社会新风的道路,也有些学生则表现为对道德文明的蔑视与叛逆。 2.学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不足。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少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道德教育未能结合现实的社会需要注入新的内容,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病。伴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涌现的新的价值观念,使学校在德育或价值引导上的教导逐渐失去优势,未能有效地抵御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的腐蚀。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学校蕴存和转介而发生作用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校园文化中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的缺陷也凸现了大学生道德文明的欠缺。长期以来,高校的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比较多地重视道德教育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具体规范,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较高的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同这些规范协调起来,从而未能正确引导学生自觉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自律、强化道德文明。此外,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文明的偏离。俗话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在利益冲突不强烈,感情交流较深入的校园中,不少学生受同乡、好友感情与利益的驱使,无视学校纪律,参与打架,搞同乡会,甚至代人考试等现象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