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1996年3月28 日,江泽民同志在与上海、西安、西南、北方4 所交通大学领导座谈时指出:“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与效益。简单地说,一是适应问题,二是提高问题。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全国教育工作面临的两个重要转变”。我国高等教育正是在这两个重大转变中开始了自身现代化的历程。 一、教育与人力资源 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劳动者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国民数量和素质构成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现代化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源的增长速度。 “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1〕。科学技术虽然不是独立于生产力三要素之外的第四个要素, 却是贯穿于三个要素之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教育改变了人力资源的构成,而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料,只是人力资源的一种物化形式,马克思说过:“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2〕。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较量,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力资源的较量。日本及四小龙经济起飞已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而人力资源的状况归根结蒂要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早在1978年2月, 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3〕。1987年后又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 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要进步,与教育血脉相连,“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5〕, 尽管教育的成果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反映出来,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抓科学必须抓教育”〔6〕,“经济发展得快一点,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7〕,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教育是科技发展的保障, 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应该成为科技发展的主力。 社会现代化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必须依靠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最终要看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二、主体互动的教育发展观 社会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外因,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内因。教育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又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教育发展的外因中,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他动力,科技介入是教育发展的助动力,作为内因的教育自身发展要求,是教育发展的自动力,教育发展的过程是三方面立体互动的过程。 要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科技骨干。他动力、助动力和自动力的立体互动,反映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上则表现为:一方面当代社会激烈的科技竞争,要求教育通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的升级换代,扬弃自身传统中与现实社会不相适应的因素,完成一个质态向另一个质态的飞跃的变革过程,他动力和助动力内化为自动力,构成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维度,也就是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适应”问题。另一方面,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高等教育同样面临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他动力、助动力和自动力必须重新建构,形成我国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这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状态维度。 教育发展是三方面立体互动的发展过程,它的复杂性就表现在内因与外因转化的复杂性。一方面他动力、助动力形成和发展,发挥作用的强度和力度,有赖于自动力;另一方面,他动力和助动力又不断向自动力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的成果往往要在一定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来,因而教育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如果立足未来,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出发,保证教育按自身发展规律,在各种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发展,则将对未来社会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从而保证了将来有足够的力量投入后续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如果过于急功近利,忽视教育投入,违背教育规律,则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经济发展后劲,进而影响后续教育。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教育的行为和过程应立足现在,放眼未来,通过超前意识克服滞后性。 三、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五种趋势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基本呈现五种趋势。 1.科学化 高等教育的科学化,表明高等教育摆脱了急功近利的狭隘的效益观,摆脱了因循守旧、主观臆断的盲目性,开始走一条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