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教委高教司、中国工程院咨询服务部和江苏省教委联合组织的江苏高等工程教育社会调查于1996年4月12日至5月2日顺利进行, 已有初步总结材料〔2〕。 通过这次调查(也包括笔者在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等单位的调查),从集中的社会反馈和呼吁(也包括广大毕业生步入社会后的切身体会)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非智力因素(或非专业因素)的教育与培养,对学生成为比较全面发展的“完人”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江苏调查的一些简明结论 通过调查,在若干问题上我们取得了一些基本共识。 第一,关于工程人才供需关系问题。从现象上看可以概括为六句话:研究生以上人才供不应求、本科生求大于供、专科生供大于求、中专生需求已趋饱和、中级技工紧缺,高级技工(技师)奇缺。这里包含着社会误导造成的假象。 第二,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企业等用人部门对“文革”后工科毕业生的质量评价除有基本肯定的一面外,还提出了许多不足之处和最突出的问题。不足之处主要是:1.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不够;2.动手能力差;3.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对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社会上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也有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方面:学校的专业面窄,教学内容陈旧、老化,跟不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实际工作的要求。二是实际能力方面:动手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公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比较欠缺。一般毕业生到岗位后,适应期过长,有的工作3—5年还不能独立工作。三是素质养成方面:敬业精神差、缺乏理想和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考验,经不起挫折。缺乏求实精神,自我期望值过高。放不下架子,怕艰苦。学习能力差,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第三,关于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期望问题。他们强调高校应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又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普遍要求高校应着力培养实用型人才。毕业生到岗位既要上手快、适应期短;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强;又要后劲足、具有开发研究的潜力。从调查中普遍感到要求录用高层次人才的呼声很高。 在提高人才素质培养方面,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思想政治素质急待加强。问卷调查中提出这方面要求的约有90%。2.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这一方面呼声最高,问卷统计达93%。3.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这不仅要求大学生扩大知识面,而且要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具有社会的、国际的、人类的思维视角,宏观的、战略的、哲学的思维素养。 社会调查中我们取得基本共识的问题集中到一点,说明工科毕业生在综合素质全面而完善发展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实际工作要求及社会期望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这种缺陷和差距又突出地表现在人才培养的非智力(非专业)因素方面。 发表于70年代的《学会生存》这一具有全球影响的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在论述世界教育当代的特征时提出了值得特别注意的普遍流行的三种新现象〔3〕。“第三件重要的事实是, 在教育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了矛盾”。因而,出现了“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的和心理的现象。现有教育体系难以适应急剧变化时代日益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它所教育出来的人并没有受到恰当的训练,因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可见,我们在社会调查中提出的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现有教育体系与当今社会发展矛盾的反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人才市场的发育和日益完善,上述矛盾将更加尖锐和突出。出路唯有深化教育改革。 二、非智力(非专业)因素与成才、成就关系的若干例证分析 (1)事业成就与学历水平不是一种线性关系, 或者说没有必然性关联。镇江化工集团公司重视青年技术干部的培养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锻炼提拔了一批青年技术人员担当车间主任助理及科长助理职务。公司选派5名助理参与我们调查组召开的座谈会。 其中一名毕业于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一名毕业于地方一般大学,一名毕业于专科学校,两名毕业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尽管他们的学历层次有较大差距,但大体都在1993年提到厂中层干部的岗位。他们的共同体会是学校要加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素质教育。进入社会后要努力适应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江苏省苏、锡、常一带许多颇具规模的乡镇企业已是第二代当家人掌权。他们与以老支书、老村长为代表的第一代当家人相比文化水平较高,大多数是高中毕业文化,是本乡本土的实干家。他们的专业知识基本上是向专家请教、从实干中学来的。他们有较强的经营、管理、决策能力(也基本上来自于实践中经验教训的积累)。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通过成人教育渠道取得了各种类别的大专学历。在他们手下还使用了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也有少数硕士生。比如,著名的苏州长城电器集团的现领导就具有上述第二代当家人的基本特征。目前由高学历人员掌大权的企业为数不多。 以上说明一些人从技术队伍中脱颖而出或是担当企业的全面领导,主要是依靠他们的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和来自实践的能力和经验,非智力(非专业)因素又是一个重要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