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论述了高等教育超越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并就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实施超越的现实途径进行了较详实的阐述。 关键词 主体性原则 人文精神 精神教育 创新力 行为文明 1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高等教育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命题。这一命题之所以被认作是正确的,是因为它从客观实际出发去考察教育,并期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这种实际的人。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只培养出能适应现实环境的人,就能使我们顺利地奔向二十一世纪,就能使我们真正地把握现实并感应、描绘和建设好美好的未来从而最终获取幸福的生活吗?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分析: 其一,一味强调教育赋予人的现实规定性,会使教育成为一种束缚人的发展和限制社会发展的一种消极因素,会磨灭、窒息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极有可能的是,受教育越多,受束缚也越多。人们从现实的教育中所得到的一切:既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意识、思维模式乃至科学技术都有可能成为“束缚人的框架”。这诚如《学会生存》中所分析的“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抑制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倘若缺乏主体性,缺乏超越现实利害而描绘、建设未来世界的睿智和顽强意志,就无法支配现实并改造之,就无法面对现代社会所暴露的种种危机并克服之。若此,一个现代化社会就犹如一艘航行在雾海中的巨轮,就可能船翻人亡。慧眼正视和反思现代西方社会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种种危机,我们就会渴望并呼唤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与大力培养。从西方现代化已经走过的路来看,物质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却在逐渐腐蚀着人的主体性,使人茫然不知所从,从而感觉到生活的枯乏与寂聊。“技术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有害的结果。它已经危害着,关且仍然在破坏着人们与他的环境之间,自然与社会结构之间,人的生理组织与他的个性之间的平衡状态。无法挽回的分裂状况正威胁着人类。”正是基于这种危机,人们期盼教育能培养出控制科学技术,控制社会力量,具有主体和鲜明个性的人,即能够改变、超越现实生产力、现实社会规定性的人;换言之,就是能挣脱现实社会束缚,牵引社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的那样一种人。教育在此要扮演这样一种角色:“帮助个人既控制自然与生产力的力量,也控制社会的力量,并从而控制他自己,控制他们作出的决定和行动。” 其二,过于强调教育赋予人的现实特质,容易使人忽视精神追求,崇尚物质至上,成为单纯的“经济人”,成为丧失现代文明的“现代人”。透视西方现代化已经走过的道路,再反思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运行过程,可发现一个奇特的怪圈:即大力注重物质指标,淡化、轻视甚至不齿精神追求,出现精神生活平庸化甚至是蜕化的现象。精神生活平庸化表现在一般国人身上,就是以经济收入和金钱的获得作为人的唯一价值评价标准和纯粹的人生追求目标;表现在部分知识分子、文人身上,就是缺乏超越现实利害以追求真理的知性主体精神及探索勇气,不能抛弃富贵利禄思想和“著书只为稻梁谋”的畸形心态,一头扎进物质的“环圈”去淘金。然人们果真由此寻到了生活的绝对根基而感觉到了由衷的快意与幸福吗?非也!相反人们在物欲的倾轧中开始焦灼、呻吟,在各种经济、刑事犯罪有增无减的社会现实面前,在道德模糊、人情日薄、权钱交易日盛的环境裹绕下,变得更加茫然和不解,整个身心如置于幽深的黑洞中。纯物质主义已经把现代社会变成一个失落的怪圈,使人类生存陷入了这样一个悖论:物质生产力的发达却对人造成了愈来愈严重的压抑和异化,使人丧失了主体性,丧失了前进的目标和精神自由,远离精神家园而“离乡背井”。可见,在现代教育体系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狠抓精神文化教育,由此培养人们的精神信念,武装他们坚定的精神文化性格,使其都能按美的尺度和人自身的尺度去改造世界,使这个世界真正成为人的世界,就显得何等的迫切和重要。这,也正是现代高等教育需加以改造并实施超越的根源和目标所在。 2 现代高等教育实施超越的现实途径 既然教育从现实出发,只培养出适应现实环境的人,这既不能使人自身过上幸福的生活,又不能能动地把握和建设好人的世界,那么我们应如何地对它进行改造并实现突破呢?依愚之见,现代高等教育要超越现实规定性,必须在如下几方面有“质”的飞跃;换言之,要在下述三方面做扎实的工作:一、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力与创造力;二、矢志培养人的主体性,使大学生成为真正的自我主体;三、加大精神教育力度,使大学生成为既会充分创造、享受物质生活,又努力进行精神追求、富有健康精神信仰的全面发展的人。现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上述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挣脱现实的禁锢,迎接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下面我们分别围绕高等教育超越立论展开讨论,旨在抛砖引玉。 2.1 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教学重点应朝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力方向转移。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曾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段话发人深省,它在道出了创新力对国家与民族发展、进步的深刻重要性的同时,亦指明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可以这样认为,高等教育要迎接二十一世纪全方位的挑战,首先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除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外,另关键的一环就是要树立创造教育观。目前我国有许多专家、学者已意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力的重要性,如哈尔滨工大李家宝教授认为大学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华中理工大学文辅相教授认为树立创造教育的思想,是目前高等教育思想变革的主要方向;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教授认为开拓、创新能力应是二十一世纪新人应具备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他主张在高校及社会都要推广“创造技法”,以促进发明创造。既然创新力对国家的兴旺和人自身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现阶段高校究竟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力呢?笔者在此提出如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