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即指人性、教养。欧洲在15~16世纪用此词,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以区别于中世纪在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当时人文主义教育要求着重学习古典语言(希腊文、拉丁文),也学习一点自然科学,扩大课程门类,以对抗宗教教育。以后几经演变,才扩展到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简称HASS(Humanities,Arts,Social Sciences),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有些连管理也纳入其中。人文教育与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略有区别。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分为两大类:自由的和职业的。自由教育适于自由人,其核心内容是满足闲暇时间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心灵享受和陶冶情操,在于进行最高形式的理性训练。而职业教育则为从事手工劳动的奴隶和劳动阶层而设,不被视为正规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支配欧洲教育界长达千年之久,直到19世纪之前,自由教育的价值观还影响着欧洲高教的发展。 美国在独立战争之前,其普通教育也以自由教育为核心。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便是一个注释。独立战争之后,美国按照《莫雷尔法》建立的“赠地学院”为专业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经过一段长时期的冲突和对抗而逐步走向融合与统一。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博耶尔所指出的:人文教育和应用科学可以结合在一起,正如同生活中这两个方面不可避免地必定要紧密结合一样。这样的结合应该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大学本科生教育的一个特殊使命就是把人文教育的价值和职业目标联系起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必将突飞猛进地发展,产业结构也将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发展和变化又将引起社会思想、社会结构乃至整个社会格局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的大趋势促进不同学科互相渗透,不仅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内部不同学科互相渗透,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间也相互渗透。这种学科由分到合、由专到博的新趋势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 然而,教育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活动。它必须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相适应。我国的高等教育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怎样利用人类共识的教育规律,将是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 就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而言,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基础相当薄弱,谈不上教育在振兴民族和国家兴亡中起到了什么大作用,也没有自己的特色。我国当时办现代意义的大学,根本上受欧美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照搬了前苏联在廿年代末确定的办学模式,建立了一大批专科学院,造成了我国高教文理分家的格局。 回顾新中国高等教育走过的历程,除去文革时期的一段空白,应该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教育的发展也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适用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以美国为首的一批国家的封锁,我国高校进行传统的马列主义教育,政治运动也较多,这些教育和活动,弥补了理工农林医等学院人文社科课程的不足。所以,当时培养出的学生基本上都有报效祖国的正确人生观,像蒋筑英那样的英雄人物是有一代人成长的肥沃土壤的,知能结构也能适应我国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可以说,在50~60年代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工农林医等学科与我国当时的建设需要和国际环境是相适应的,教育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适用人才,教育也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正由于我国理工农林医学学科的教育与我国当时的条件相适应,因而,毕业生走上社会后也易于为社会认可。分析目前我国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学缘结构也可看出,出身于理工农林医等学科的各级领导是比较多的。 我国人文社科教育中的自然科学基础薄弱,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比国外许多国家的研究都要落后。就以教育科学研究来说吧,国内的定量研究比国外薄弱得多,许多问题各执一端,双方的契合点在哪里,没有深刻的定量研究,就永远也说不清楚。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也随科技传入我国,这就在我国大学生的面前提出了文化选择的问题。我国人文社科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本应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一样,以一种只争朝夕的精神缩小我国在软科学研究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是我们非但没有充分发挥我国五千年积淀的文化传统,连对“发展是硬道理”也只理解为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文社科的发展投入不足。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发展一手硬一手软的客观现实抑制了这方面成果的产出。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纷至沓来的今天,脱离现代社会科技背景的教育是很难成功的。我国的人文社科教育恰恰就在这方面比较薄弱,这也许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显著地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许多同志将我国理工大学人文素质不足的主要原因归咎于教育不足,并试图通过考试寻找教育不足的证据。某大学对学生进行古汉语考试,结果是硕士生不如本科生,博士生不如硕士生。笔者不能理解由此要说明什么问题!难道15~16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教育者要求着重学习古典语言,廿世纪末的中国高等教育也要搬出古汉语来建立正宗的人文教育?笔者认为,高校到底需要加强什么教育,对于不同学科是不同的。人文社科类学科需要加强自然科学教育,这种加强要从增加课程设置入手,着重以自然科学教育数量的增加以求人文社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人文精神是所有学科都要加强的内容。人文社科类各学科的学生同样呼唤人文精神。理工农林医等学科要从人文社科课程的质量与数量两个方面加强,并要特别注意以人文社科教育质量的提高来加强理工农林医等学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加强什么内容,怎样加强,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复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