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着重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对象的特点和对文化的需求,探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如何随着德育对象的变化而发展。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德育对象 适应 校园文化产生于特定的群体和特定的环境。它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的校园精神的综合。校园文化具有许多育人功能。其中,德育功能是许多功能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与德育对象的特点和要求不相适应,就会影响其德育功能的发挥。 一、高校德育对象的特点和对文化的要求 任何一种文化都为一定的社会成员所拥有、享用和建设。高校的校园文化通过高等学校的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管理者及服务者群体等方面的共同建设,形成有别于其它社会单元(如企业)的校园文化特质。学生群体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和校园文化功能的对象。从根本上讲,校园文化的总体功能是“育人”,表现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增加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等若干方面。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其总体功能的集中体现。如果将校园文化的总体功能分解,其具体功能可以有娱乐功能、辐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这些功能相互影响,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所以,只有发挥校园文化的具体功能,它的德育功能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对象的学生群体,其成份是比较复杂的。一般来说,德育对象主要指校园内的各级各类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成人学生等。校园文化的德育对象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层次性。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对象是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社团组织、不同社会阅历的学生群体组成的,具有十分明显的层次性。各个层次中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在同一文化氛围内,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个体对文化的感受会产生差别。年级越高,社会阅历越丰富,对文化的感受能力越强,通常,高年级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行为、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对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力。各层次间存在着能量转移和文化信息交流。而且,这种转移和交流会随着时空的变化引起学生群体的分化,呈现出文化多元化倾向。(2)敏感性。高校学生的身心发育趋于成熟。他们思维敏捷,对外界刺激反应快,易于兴奋,对各种活动的参与意识很强。他们憧憬未来,经常频繁地调整自己的位置,寻找最佳角色来扮演,以此来展示自己。他们希望自主地完成某些事情,以得到别人的肯定或好评。他们有较强的成就感和功利意识,并迅速采取行动付诸实施,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由于阅历不深,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存在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崇尚新知,热爱科学,尊重真理;另一方面,他们又喜欢模仿,相信权威,崇拜偶像,注重警世格言。对于社会现实,他们首先以怀疑的态度去认识,并敢于提出见解,阐明自己的观点。但由于认识和能力的局限,他们的意见多表现出热情的冲动。(3)流动性。高校学生群体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学校园每年都有毕业生离校和新生入学,呈现动态平衡。二是假期或节日,学生走出校门,奔向四方,投身于广阔的社会空间。学生群体的流动性使社会各种文化信息进入校园,并在群体内部得以交流、传递,使校园文化更多地吸纳社会文化的营养;同时,校园文化也在学生的流动中向社会辐射,向社会输出独特的校园文化信息。高校德育对象的流动性实现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不间断交流,促进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融合。 高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现在,校园文化已成为大德育体系中的一种有效教育方式,与课堂理论教育相辅相成,在塑造大学生道德品质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使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它的德育功能呢?笔者的观点是,必须深入了解高校学生对文化的要求,然后按照他们的正确要求来进行文化建设。对河南省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比例分别是:文体活动占21%,参观访问占16.9%,各种讲座占15.9%,学术报告12.5%,各类竞赛占11%,学术沙龙占19.7%,其它占3%。大学生对上述七大类活动选择的人数比例差别不太大,主要项目基本趋于平衡,说明他们对校园文化活动有多方面的要求。那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问卷调查表明,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的占34.8%,思想道德进步的占23.7%,文化知识增加的占22.4%,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占4.7%,其它方面进步的占14.4%。可以看出,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收获体现在能力的提高、思想道德的进步和文化知识的增加这三个方面。当调查“校园文化最能满足你哪方面要求”这一问题时,答求知欲的占34%,主体价值实现的占26%,满足愉悦要求的占14.7%,其它的占25.3%。学生的回答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希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学到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有一部分大学生则是为了展示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而满足愉悦要求的比例并不太高,这说明大学生并没有把愉悦作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健康快乐的活动来提高能力,增加知识,修养道德,陶冶情操。高校学生的特点和对文化的要求昭示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从满足学生的愉悦要求出发,注重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道德品质的塑造。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80年代,校园文化在高校中渐“热”。十多年来,校园文化传播的速度很快。90年代,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成员主体观念的萌生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但也有少数学生在精神上表现出迷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感召力,必须用新的健康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去充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因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沿袭80年代的老路,而要与社会发展的步调合拍,与德育对象的正确要求相适应。 (一)校园文化要适应德育对象的愉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