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重要发现: 1.社会责任感和人生理想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旋律。不分性别,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不分家庭背景,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核心内容为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理想。社会责任感尤其得到群体的认可。与这种认识相适应,绝大多数同学的社会参与倾向很强。 2.在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家庭因素中,家庭关系和家庭社会交往远远领先于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而居于大学生心目中的首位。 3.大学生普遍认为上大学后学校对自己思想品德再社会化的作用最大。但影响思想品德发展的主流不是正式的思想政治课而是校园亚文化。正式的德育教育方式虽以政治理论课和专题讲座为主,但两者的受欢迎程度相去甚远,专题讲座大受学生青睐。 4.报纸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最活跃的媒体,此外,电影和录相的作用比重也在上升。 5.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的整合程度不够,需要加强的呼声很高。 6.大学生的社团参与率略低于总体的二分之一,对社团活动的评价分歧较大。 7.大学生的交友半径集中在同班、同系和同宿舍。 8.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系和班的活动评价偏低。 总体结果如上所述,下面我们分别从性别、学科、年级、家庭背景几个角度来进一步分析我们的调查结果。 一、性别差异 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在家庭维度上,家庭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男生的影响比对女生的影响显著;而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及家庭关系和家庭社会交往对女生的作用比对男生的作用明显,具体如表1: 表1 男、女生对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家庭因素的认同差异(%)
在大众传播维度上,报纸和影像对男生的作用较大,而杂志、电视和收音机对女生的影响更明显,具体如表2: 表2 男、女生对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大众传媒方式的认同差异(%) 报纸 电影录相 杂志 电视收音机 男31.2916.34 15.3918.80 13.75 女28.4712.24 19.3421.48 15.94 在影响思想品德的行为变量上,男女也表现出很大差异。首先,男生的交往半径大于女生,具体如表3: 表3 男、女生交友半径差异(%) 同宿舍 同班同系同社团一起上课的系 其它 男30.17 42.18 6.896.55 13.99 女38.05 37.93 6.626.85 10.33 另外,男生对时事的关注程度也大于女生,时事话题占男生平日话题的21.12%,而只占女的9.93%,男女生谈话主题居前三位的见表4: 表4 男、女生关注题的差异(%) 名次 男女 内容 百分比 内容 百分比 1理想、人生 36.38 理想、人生47.14 2时事21.12 社会责任 23.79 3社会责任19.14 义与利14.10 最后在社会参与上男、女生的参与倾向强度差异显著,女生的参与热情高于男生,我们用青年志愿者活动这一指标来测试这种差异,见表5。 表5 男、女同学社会参与意识强度差异(%) 知道青年志愿者活动,有机会也要参加 知道青年志愿者活动,但无兴趣 男 61.0617.31 女 70.41 9.45 总之可以看出,影响女性思想品德发展的因素相对比较微观,比较具体,而影响男生的因素则比较宏观,比较抽象。 二、学科差异 按粗线条的学科—文理科划分的学生群体,在对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外部静态因素的感受方面差异不太大。 在个人行为和行为倾向上,两个群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社团参与率不同,文科生的社团参与积极性更高,参与率也高,见表6: 表6 文科、理科同学在社团参与率上的差异(%) 参加社团 未参加社团 文科 51.35 47.97 理科 43.85 55.29 而且文、理科同学所参与社团的活动跃程度也不一样,文科生所在社团更活跃,见表7: 表7 文科、理科同学所在社团活跃程度的差异(%) 人多活动多 人少活动少 文科 42.67 18.10 理科 32.38 26.02 文、理科生的社会参与倾向差别也很显著,文科生的社会参与倾向远远大于理科生。见表8。 表8 用青年志愿者活动衡量的文、理科生的社会参与倾向差异(%) 知道有机会要参加知道但无兴趣 不知道 文科70.258.28 14.99 理科63.62 15.71 15.05 文、理科生在行为及行为倾向方面表现出的差异主要是由各自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文科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更为密切,理科则侧重训练人的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科学及实验的接触更频繁。不同的行为会催生不同的思想品德的内部结构,不同的学科通过影响大学生行为倾向性进而影响其思想品德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