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合并目标的合理性 (一)合并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走的是“外延”发展的道路,以建新校和中专升格为特征,使目前一些高校不仅规模小,而且学科比较单一,师资、设备不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及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使我国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带有综合性。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多既懂多门技术又懂些经济和经营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而培养这种人才需要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传授,即需要进行跨学科教育。而单科性院校对此则显得势单力薄,根本无法适应。单科院校进行合并,实行理工结合,文理渗透,优势互补,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进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因此,高校合并既有利于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又有利于适应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合并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提高办学效益 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主办,各系统各地区为了各自局部发展的需要,分别将所管理的高等学校自成体系,造成学校多,“小而全”。人员和设施大量闲置,专业设置重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办学效益难以发挥。高校合并办学可以打破部门办学、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小而全”的状况,统一调度仪器设备的使用,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统一规划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合并重复专业,改造长线专业,使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建立新的综合、交叉学科,设置新的复合型专业。从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教学结构,扩大招生规模,进而提高办学效益。 (三)合并有利于吸引社会参与办学 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应依赖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以及教职工队伍素质、仪器设备水平和管理效益。综观我国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教育投入不足最为突出。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增长幅度不及物价上涨幅度,致使高校办学条件改善缓慢,办学条件与经济发展和科技更新速度之间的差距加大,极不利于高校发展。而高校合并可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活力,增加高校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适应性,有利于扩大经费渠道,吸纳社会各方面对高教的投入(包括资金、信息、合作等),可促进社会参与办学,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物质保证。 二、当前我国已合并高校的几种现状 (一)假合 即名合实不合。有的新大学合并之后,有了新校名、新班子,却无新内容、新举措。或是象征性出点新招,却又无法实施。如同蜻蜓点水般溅点波纹,随即又趋于平静。组成分校(院)的原院校仍保留各自的领导体制,行政管理上只对上层领导班子负责,相互间不发生直线关系,各司其职,各行其事,结果是合并办学流于形式。还有的新大学由几个实力相当的学校组成,你不能管我,我不能管你,不能形成一套统一而又坚强的领导核心,根本无法推动改革的进程,合并办学徒有其表。 (二)凑合 学校合并后,原学校变成校区。在行政上实行线状管理,即学校管各校区和各院系,校本部总务处管校区总务科,设备处管各校区设备科等等。此外,各校区设行政办公室和党群办公室协调管理本校区各系部和科室党政工作。这些机构在合并初期对校区工作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但容易造成学校管理机构复杂,政令混乱,指挥不灵。在经济上,实行新校领导宏观控制,但各校区仍分灶吃饭,经费仍无法集中使用。同时,新校内重复专业未进行合并,仪器设备及师资等教学资源也未进行优化配置和组合,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没有提高。 (三)结合 与第二种现状相比,此种合并更进了一步,校区行政办公室和党群办公室已撤销,实行校对院系,处对科室真正的线状管理。同时经费集中,统一使用。校内进行了重复专业的合并,仪器设备及师资也进行了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学校招生规模增大,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了一定提高。但这是一种伤筋动骨的重新组合,牵涉到仪器设备重新调配,干部精减后的去处,尤其是学科专业合并所带来教师的调动和教师地位的变迁等诸多敏感性问题。还有各校合并前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有所不同,经费一旦集中统一使用,也会引起较大的矛盾。有的学校对上述问题和矛盾没有充分认识或科学地加以解决,造成一些干部和教师产生不解、不平和对立情绪,由此形成的离心力无疑有碍于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四)化合 在第三种合并状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统一规划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根据新的办学目标和发展重点,本着“关、停、转、并”的原则,对原院校机构学科、专业统一调配,合而为一。使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建立了新的综合、交叉学科,设置了新的复合型专业,规模效益进一步增大。尤其是通过采取科学地解决矛盾的有效措施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单科院校合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而使大家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强化了文理工多学科交汇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推动多学科协作攻关,提高了学校科研水平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学校在招生、毕业生就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更具吸引力,在筹措经费、引进人才以及社会服务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广大教职工在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之后获得了利益,更加支持学校的教育改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