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些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专家和政府首脑,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有过种种预测,对应付21世纪的严峻挑战提出了许多对策。在世纪之交展望21世纪,我们认为,至少有三方面的特点,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自20世纪中期开始的一系列高新技术革命,已经并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节律与面貌,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充满活力。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仍方兴未艾,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九十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世界变化的节奏将更快,幅度将更大,影响将更为深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导致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而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等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二,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与信息传输技术的革新,由于经济贸易交往的日益频繁,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国际事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超越国家和地区范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与南北差距扩大的倾向同时存在;另一方面,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也显示其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爆炸等全球性难题,更要求人们携起手来,通力合作。正如小平同志多次提出的那样,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改革开放近20年的经验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1世纪中国的发展,更是必须在面向世界、走向国际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 第三,如果说20世纪仍然属于“财富源于物质资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完全进入“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崭新时代。传递文化、培养人才、发现真理的教育,已经被世界多数国家视为发展的战略支柱,而我国也已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人们要求高等学校主动参与、推进甚至引导社会的变革,要求高等学校通过培养成千上万的跨世纪人才,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并促使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创造一个人们所期望的21世纪的过程中发挥先导作用,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 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三大特点,将从多个层面影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1)适应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现有的学科专业将有大幅度的调整,或者说将进行重组。学科的综合、交叉,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产生与走向成熟的速度加快,部分传统学科、专业的更新已经是大势所趋。 (2)人才观、教育观的转变势在必行。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十分明晰的信息,即我们所说的跨世纪人才,应当是既有扎实的基础,又了解学科前沿,能够迎接高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新人;应当是既具国际视野,又熟悉中国国情,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新人;应当是既胸怀大志、充满朝气,又脚踏实地,百折不挠,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新人。而高等学校要完成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的任务,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3)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尤其是重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INTERNET、交互式网络及仿真技术等新的教育媒体与工具,极大地提高教育的效率与效果。 (4)必须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所营造的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取他山之石,攻中华之玉,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规模与水平上都有明显的发展与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 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向我们高等教育领域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专才、通才与复合型人才 大学应当施行专才教育,还是通才教育?国内外教育界争论甚久,意见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形成了共识的,那就是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了。值得探讨的是,未来社会知识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职业转移频繁等特点,是否意味着“通才教育”将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我们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重要的在于拓宽基础,加强知识融通与学习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这与接受某一专业(这里指的不是口径狭窄的学科、专业,而是指有适当涵盖面的学科、专业)领域更深、更多的训练并不截然对立。在很多情况下,博与专、基础与特长,可以而且应当较好地统一起来。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研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时,不能脱离中国国情。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既有诸多的共性的东西,又有各自的个性特点。例如,我国人口众多而又国力有限,经济正处在起飞、转型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而且呈现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同龄人口的入学率、每10万人口拥有的在校大学生数等重要指标,都不可能与欧美发达国家类比。即使在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依然是一种十分紧缺的资源。为了使相对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我国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就不可能完全实施美国本科院校的“通才教育”,而应当有相应的专业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大力调整专业设置,大力拓宽专业口径和业务基础;另一方面,特别是对培养应用性人才,要倡导学生跨系科选修、攻读双学位,主副修等,培养大批基础扎实、宽厚,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专业训练(或学术熏陶)的复合型人才,以增强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