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层次。面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在实施“科教兴国”这一宏伟战略中,它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之能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21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素质的要求相适应,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在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我们存在的差距的基础上,于1994年9月,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学术研讨”课。一年半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它是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本文简述了我们进行这一尝试的认识与初步实践。 一、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展开的以量子论、相对论、分子生物学理论、天体演化理论等为代表的科学革命和以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使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如下基本特征:①学科分化过程加速。学科门类越分越多,并且越来越细。目前估计,仅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就有近两千个学科专业。这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时空无限性的必然结果;②学科之间的高度综合。以边缘学科(如物理化学、地球物理等)、综合学科(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和横断学科(如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等)为代表的新型交叉学科大量涌现与迅速发展为特征。这是客观世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多样化和高度统一性的必然结果。它要求加强科学领域里对科学自身整体性质及其相互作用这种综合过程的研究。从发展趋势看,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它不仅发生在传统的自然科学内部的交叉渗透和科学理论的趋向统一,也发生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融汇和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一体化。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些基本特征,导致了现代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和规模,从个人或作坊式发展到集体研究、国家研究甚至国际合作研究。据美国科学史专家朱克曼的统计,诺贝尔奖金设立71年间,获奖的286位科学家中,64.7%的人是与别人合作进行研究的,而且获奖者中合作研究人数的比例逐年显著上升(如图1所示)。可见,合作研究已日益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因此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科学工作者在科学合作中的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图1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合作研究人数的分布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要求并促使科学的交流更加畅达和频繁。正如海森堡所言的“科学植根于对话中”。科学交流既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动力,也是科学兴旺的动力。特别是杂家式交流,更能促使在学科交叉点上发现问题,创立新学说。在交流的众多形式中,学术讨论会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它不仅能最快最广地获得信息,而且通过当面讨论和交换思想能得到许多第一手的资料并加深友谊,建立更密切的交流网络。因此,科学的交流应该成为科学工作者和群体科学气质中的一条重要内容。 上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科学精神和气质的要求,使我们认识到要使培养的研究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既要使他们在业务知识和能力上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坚实的专业基础,也要使他们在思想政治、科学素质上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要学会在科学交流中,获取信息,激发创造思维,合作共事,发挥群体作用的本领。为此,我们将“学术研讨”作为一门课程,正式列入了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 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我们认为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依据学位条例中对硕士生和博士生提出的要求,充分发挥导师的集体作用,努力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习汲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及严谨勤奋、开拓进取、团结合作等良好的科学素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在以本门学科为主的前提下,充分注意跨学科教育;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参与式和研究式的方式,注重参与人员的交叉,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即不同年级硕士生与博士生)的研究生和教师组织起来,努力营造一种严格要求、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的学习氛围。 按照上述设计,我们在博士生导师林理彬教授的主持和其他教师的参与下,按一级学科将辐射技术及应用、核技术及应用、凝聚态物理专业各年级的十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组织在一起,每周定期上课。每次课的主题是根据培养的要求、学科的发展以及科研课题等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拟定,然后指定一名研究生作好准备,在确定的上课时间里作主题发言;或者特邀校内外专家作专题讲座。一年半以来,本课程共进行了44次,对37个主题进行了研讨。主题发言包括文献综述、科研工作进展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理论计算程序剖析报告、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报告等。内容涉及物理学科内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的交叉,物理学与化学、物理学与考古学、物理学与医学的交叉,理学与工学的交叉。如为了使大家了解现代科学发展动态,我们在课程中安排了“高压穆斯堡尔谱学”、“受控核聚变的研究及中间技术应用”、“量子阱、量子线、量子点”等主题。当13届国际小型加速器及应用会议结束后,又立即进行了有关这次会议的综述报告与讨论;围绕我们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等项目,组织了以辐射致离子价态变化和晶体结构变化为中心的系列研讨。由于注重了本课程参与人员的交叉,因此能从固体理论、光学特性、辐射物理、核分析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广泛的研讨;考虑到科技考古学的发展趋势和西南考古工作的需要,组织了“热释光与断代”、“考古学简介”、“文物保护概况与对策”等主题研讨。为了促进物理学与化学、物理学与医学的交叉还安排了“高分子材料的辐射加工与固化”、“肿瘤放射治疗学简介”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