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大学的本性与职能。原北京大学校长、高教界泰斗式人物蔡元培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从大学发展的历史及其内在命脉来看,以上两位学者的回答不能不说是对大学内涵的真知灼见,为我们在现时代深刻把握大学的本性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参照。大学的本性,是指大学这一类事物必然具有的、能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性。任何大学的主体要办好大学,就必须把握与关切大学的本性及其实质,以利于把握方向与目标,支配大学的所有活动。在我们这个时代,由于科技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大学在整个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已更为突出,大学在用理性与力量来引导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已愈来愈鲜明地展示出自己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为承担社会责任而执着于高层次学术研究与人才培育活动,充当社会发展的文化先导。这种本性的实质,是追求所处时代的科学知识的价值和高级人才的价值,借以推动社会较高层次的理性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 大学的本性既然如此,那么,大学要在各种现实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就必须要有这种本性的有力体现者或维护者。那么,谁是大学本性的有力体现者或维护者呢?是大学的领导者、管理者吗?是学生吗?都不是。大学本性的有力体现者或维护者只能是大学教师群体。领导者、管理者只是维护者的维护者,学生则只是维护者的工作对象。对于任何大学来说,教师是绝不可轻视而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任校长麦克·黑姆也说过:“保持优秀的大学教师阵营——这是我们大学的核心。”大学若缺少管理者,可以从教师群体中推选出有力的管理者,但大学若教师力量弱小,则无法由管理者本身来产生强大有力的教师群体。大学的根本性活动是教学科研,这些活动只能由教师来承担。大学教师在工作中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首先,大学教师必须是一名研究者,是一名具有渊博学识和科学精神的学术分子,这也正是大学教师能够维护大学本性的主要理由或根据。大学教师无能于学术研究,其知识便是僵死的,就不会具有鲜明的科学追求精神,也就无法进入大学科研和教育要求的境界,无法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无法拿出学科前沿水平的学术成果,也就会失去体现大学本性的能力基础。其次,大学教师应是一名教育者,一名能以自己道德、知识、智慧、能力深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的学者或专家,使社会文化发展和科学研究后继有人。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教师的本性在于教书。这种观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把大学教师的本性当作一名教书匠,那么他在学校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将是教书而不是学术,这势必冲淡大学的学术气氛或降低大学学术研究的要求,由此也难以结合时代创造出各类科学文化成果,难以承载时代的科学与哲学的精神。再者,大学生大都是理性能力强、具有独立精神和创新追求的成年人,他们大都希望有学识广博、见解深刻、人格高尚的高水平教师来影响启导自己。 让大学教师有能力维护大学的本性,这是大学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原则。为了实践这一原则,当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循‘思想自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不拘一格地聘请各类学术名流或专家来校任教员,其中有陈独秀,胡适等人,这些教师都能安心而卓越地为北京大学贡献自己的才智,使北京大学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力量最强的一所大学。为使教师有能力维护大学的本性,领导世界大学发展潮流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对教师都有非常苛刻的资格要求与工作要求,以追求一流的师资阵营。如哈佛大学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中,竟有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的1700余名教师中,有科学院院士74人,工程院院士93人,诺贝尔奖获得者9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500余名教师中,有186人为科学院院士,60人为工程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12人[(1)]。在这些大学,教师若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并取得卓越成就,那是很难呆下去的。保证大学教师具有强大实力,这是美国这些研究型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现时代,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大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面临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又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和问题。如何维护大学的本性及对待大学教师的有关表现的问题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理论上说,随着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大学的工作正变得紧张繁重起来,也更需要大学教师全心身地投入到大学工作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关心时代精神和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教师具有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和高尚的道德情感,需要教师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和技术手段,需要教师关心学校的活力和改革进程,需要教师努力把学校建成文明优美的生活家园等。当然,这种需要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在少数内外条件较好的大学中,这些需要也确实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现实,从而使学校整体实力一直在增强。但从更多的大学来说,这种需要转化的现实却是不容乐观的,甚至是令人担忧的。这其中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在各种原因影响下,有相当多的大学教师对大学工作缺乏兴趣和关注,教师资源多发性地、多形式地、大量地流失。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大批中青年教师(含许多优秀人才)逐年从大学流出,有的下商海,有的进企业,有的入行政部门,一些素质相当不错的流向国外;二是在职教师不同形式的隐性流失相当严重,其状况难以扼止或缓解,如许多教师在校外兼课兼职、办公司、炒股、跑商务,有的则长期停薪留职在外跑生意、办企业等。特别是一些位于闹市的高校,这种情况更普遍,商业味、经济味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