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就像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自觉哲学思考的理论是肤浅的理论。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对高等教育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人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高等教育理论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本文尝试对高等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哲学分析。 一、价值观与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总是在追求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那么,什么是教育质量?在走向21世纪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然而,在这一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一)三种常见的教育质量观 1.内适质量 内适质量是一种源自大学内部的质量观,它是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对知识之间内在逻辑及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认识。学习一部分知识对学习另一部分知识是必需的。因此是否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准备了充分的基础,便是有些教师与教育工作者判断一定阶段教学质量的依据。内适质量以学科教学内容为核心,由于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中,这一要求就直接导致了“教材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由于在历史上形成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教育与社会联系的间接性的特点,教育系统几乎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质量观固化为一种专业标准,它发展得如此“完善”,以致于在世界各地,社会与政府部门多年来一直在运用各种手段对其加以纠正。但至今仍然收效甚微。 知识界从来就有执着地追求真理的传统与为真理不惜牺牲一切的信念。这种传统与信念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此外,一些科学发现在其最初阶段,甚至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它的应用价值并非是那么明显的。这一切就构成了科学研究内适质量合理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者非功利追求的精神和不畏权贵的人格特征更是赢得了人们对这种内适质量的强烈认同,这就使得即使在社会功利追求日益风靡的情况下,内适质量作为科研的评判标准至今仍有重要地位。 在这一意义上,内适质量即为:学生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和为以后的“新发现”提供准备的充分程度。所谓“卓越的”、“一流的”就是在任何一种意义上,比别人准备得更充分一点。无疑,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质量观。 2.外适质量 外适质量是源于工商管理的质量概念。根据工商管理的质量观,质量是指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脱离用户的需要谈质量,没有任何意义。这一看法有着大批的支持者。 对高等教育来说,外适质量就是指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满足国家、社会以及用人部门的需要的程度。这一质量观的表述通常见诸各国政府的教育政策文件、各种对教育有兴趣的团体关于教育改革的建议或报告,近来也经常见诸于一些高校的政策文件。它强调教育必须适应并满足国家、社会、用人部门和教育“顾客”的需要,否则教育质量便不具有任何意义。 这种质量观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就是依照社会需要制订教育目标,并据以设计与组织教育活动,最后以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判断教育质量的高低。当前高校教育评价实践中广为流行的课程编制与教育评价模式,就是这一质量观的体现。这种评价模式的特点是注重外部需要,并以外部满足的程度作为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依据外适教育质量观制订的评价标准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是一种目标参照的绝对评价。 3.个适质量 分别以学术发展需要和外部社会需要为标准的内适与外适质量观由于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重要性而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教育界有人提出,教育是学生的自我实现过程,因此,教育质量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程度的反映。这种教育质量观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由与独特性、整体性、自我指导性,认为学生理智的训练、心智的发展和完善比功利的目的更重要;人格的陶冶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这种强调学生个体自由发展的个适质量观,与强调满足外部需求的质量观相比,给了学生以自主的人的地位,学生已不再被看作为适应外在目的被训练的对象,而是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一定阶段上自我实现的人。 这是学生发展导向的质量观,这种质量观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有着历史的渊源。人文教育的理想和实践在近代教育史上此起彼伏,总是在人性受到压抑时作为教育改革的旗帜被人文学者举起。但它的个人主义取向又往往受到严厉的责难。 (二)教育价值与教育质量 教育的质量观与教育的价值观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教育在当代社会日益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是它对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人们重视外适质量是不难理解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在为追求经济发展的目的而忽视学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与在教育中日益压抑人性的发展时,人们重新重视科研的学术价值与教育的人文价值是毫不足怪的。在教育质量标准问题上,我们走的弯路太多了,看来需要深思:教育是否应当有一种包容各方的综合质量观,如果应当,这种综合的质量观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是什么,以及这种质量标准将如何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 1.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 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应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这是教育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它们通常被表述为教育取向的“社会本位”和“人本位”的观点。 这两种教育价值观是对立的还是互补的?人是否可以不依赖社会而完成自我实现?社会的发展一定要压抑个体的发展才能实现吗?抑或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互为前提的?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互相依存,个体一旦离开社会,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性。社会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作为其成员的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社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自由、自觉的发展,只有等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