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重点学科建设是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首先是由高等教育本身的特性决定的。高等教育不同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它既是素质教育,也是专业教育。每所高校都有相对的专业分工,学科设置不可能象初、中等教育那样基本一致,而必定各有侧重。即使是综合性大学,也会因办学传统、学科布局等方面的原因,某些学科相对突出,成为它的优势学科或曰重点学科;某些学科则相对普通,扮演着一般学科或曰辅助学科的角色。就连国内外的一些著名学府,也不可能每个学科都强,而总是以某些学科见长,如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斯坦福大学的工商管理、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及设计与工学院、霍普金斯大学的国际问题研究、芝加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牛津大学的古典文学和神学等。这些著名高校都十分珍惜自己的优势学科,注意吸收优秀生源,聘请高水平的教授,加大资金投入,以确保它们在国内国际的领先地位,同时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从而保持整所学校的鲜明特色和总体水平。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各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可以形成结构互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为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特定的服务,加强学校与社会、地方之间的良好互惠关系。总之,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可以说是国内外著名高校取得成功的共同经验,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条规律。重点学科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尤其需要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这是由中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决定的。目前重点学科的选择和建设说到底主要是个经费投入问题。因为从理论上讲,如果经费充裕,每个学科都可得到充分发展,就没有必要选择部分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日益发展,社会迫切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产出大量先进的科技成果;迫切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上规模上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我国又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经费投入有限,高等教育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大发展,一方面经费有限,怎么办?当世纪之交的时刻即将来临之时,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根本转变具有全局意义,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应与之相适应。1996年3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参加四所交大负责人座谈时更明确指出,在我国的经济工作正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全国教育工作面临的两个重要转变(见1996年3月29日《光明日报》第一版)。这一讲话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与建设经费严重不足之间的尖锐矛盾指出一条切实可行之路,那就是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相对集中起来,重点建设好一批大学和一批学科,使它们率先得到发展。国家教委1994年正式启动的“211工程”,力争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正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211工程”建设包括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和重点建设一批学科两个方面,而重点建设100所大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建设好它们各自拥有的一批重点学科。因此,整个“211工程”建设的重心,应落在重点学科的建设上。 杭州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它的前身最早为建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和育英书院,求是书院后发展为国立浙江大学,育英书院发展为私立之江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由浙江大学文学院、理学院的一部分与之江大学文理学院合并组建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又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杭州大学。1997年5月3日,杭州大学将迎来她的百年校庆。经过上百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的快速发展,杭州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万人规模,学科比较齐全,基础较为深厚,综合实力较强,办学效益较高,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在全国同类地方综合性大学中居于前列,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1996年9月,杭州大学顺利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跨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行列。浙江省人民政府表示将在“九五”期间投入2亿元,作为杭州大学“211工程”的建设资金。目前我校正在进行“211工程”建设项目论证,力争将建设计划尽快付诸实施。学校建设包括方方面面,由于长期欠账,教学基础设施亟待建设,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也亟待改善。“211工程”部门预审通过后,各方面期望值都很高。我们通过组织讨论,使大家的认识达到一致:“211工程”建设的根本是学科建设,尤其是建好一批重点学科,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在制订“211工程”建设规划时,保证将建设经费的40%直接用于重点学科建设,30%用于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30%用于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后两方面的建设项目,如教学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的建设、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建设等,也尽量与重点学科建设相衔接,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二) “211工程”建设的根本是重点学科建设这一认识既已明确,紧接着便有一个确立重点学科的标准和规模的问题。杭州大学是一所文理为主、文理商法工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现有13个学院,28个系,57个本科专业,61个硕士点,13个博士点,1个全国重点学科,16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植学科,是全国少数几所在8个学科门类同时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这些学科和专业都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传统学科要保护,新兴学科要扶持;重点学科要保证,一般学科要兼顾;基础学科要加强,应用学科要发展,可谓各有各的理由,而且以国内外先进水平和社会的需求来衡量,它们都存在明显差距,可以说嗷嗷待哺,亟需加大投入,加紧建设。但是,如果将有限的建设资金当作救济粮平均发放,势必如在沙堆上洒水,立即踪迹全无,不见动静。如果确定的重点学科太多,重点学科建设的规模太大,也仍将僧多粥少,每个学科的建设都将成为半拉子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就将名不符实,达不到预期目标。其实,上述各类学科,在投入资金有限的前提下,既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也确实存在着“争抢水源”的矛盾。回避这种矛盾,侈谈所谓“既要保证重点,又要兼顾一般”,表面上颇富于辩证精神,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它要么成为对实际上没有“兼顾”到的一般学科的一种虚假的安慰,要么成为并没有真正保证重点学科的一种托辞。我认为,面对这种矛盾,一个高校的领导,尤其是主持日常工作的校长,不仅要态度明确强调保证重点,而且要理直气壮,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在广泛征询专家意见、充分论证、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的基础上,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要敢于承受来自校内外各方面的压力,果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