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的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对高等教育实践施加影响,改变与控制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进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直接目的,是探索并向人们揭示高等教育规律,获得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真理性认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要达到上述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走出“就教育论教育”的圈子,就必须从高等教育的特点入手认识高等教育活动规律。同时,只有对高等教育特点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才能把高等教育改革引向深入。因此,无论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还是高等教育改革实践,都离不开对高等教育特点的准确把握。 一、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 在我国,大学素质教育是伴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而提出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当前,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验此起彼伏,而大学素质教育一提出许多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的事,大学应是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只是权宜之计,因为中小学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忽视而欠了帐,才要求大学也开展补缺型的素质教育。具体说,因大学生语言基础差,错别字连篇,才有了大学语文补课等。这些认识是基于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终阶段,学生毕业就要从事某职业的某专业工作,提素质教育似有对高等教育的贬低之感。而提倡大学素质教育的人,也只是认为社会发展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有专业和职业知识是不完整的不合格的人。其实,上述看法有两个误区:一是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没有弄清楚,大学素质教育目前也仅片面强调人文素质教育。二是没有从高等教育本身出发进行研究,而是从具体的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的要求出发,对高等教育究竟是什么?抽象研究不够。 1988年9月,欧洲22个国家的300多所高校的校长、著名教授和学者签署了一项《欧洲大学宪章》,该《宪章》提到:[1]当前欧洲大学在继承其科研、职业教育、德育和智育这三项任务的同时,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情况,迎接21世纪的挑战。大学要适应劳动市场的需要,但又不能完全跟着劳动市场转。欧洲大学首先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关系,教学必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适应职业的教育与基础研究要并举。在职业教育方面,要培养尽可能具有全面知识的人才,大学应打破学科的界限,实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的教育。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新机遇开放的人。由此可见,任何教育都在提高人的某种素质,高等教育自然在培养人的专业职业素质方面发挥着更为直接的作用。 今天,我们提素质教育是要求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比如,高等教育除了培养专业职业素质外,还要培养文化、道德、心理、体智、政治诸多方面的素质。高等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必须以专业职业教育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这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 二、高等教育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 厦门大学高教所张应强有一篇文章[2],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人类教育历史上的存在、继承、矛盾、斗争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观点。我对此文所述均表赞同。这里从高等教育的最终(主要)目的是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高级人才的角度,再进一步强化人们对高等教育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统一的认识: 高等教育担负着为人类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高级人才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中坚力量,是创建人类文明社会的“设计师”和“建筑师”。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也可以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而人类文明社会的“设计师”若缺失创造物质文明的科学知识和创建精神文明的人文知识,自然会使社会文明进步处于畸形状态,延缓其发展。《欧洲大学宪章》提出欧洲大学正在进行的改革应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3]。可见,高等教育必须是以科学知识传授为内容的科学教育,与以人文知识传授为内容的人文教育的统一。 三、高等教育是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的统一 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有序地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决定了高等教育活动的非盈利性、有序性、长期性和整体性;决定了高等教育领域必然追求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公平性与效率、效益的辩证统一;决定了高等教育具有跨时空性,既要传递昨日的文明,又要满足今日社会的需求,更要面向明天的挑战;既要具有中国特色,又要顺应世界潮流[4]。高等教育如何在顺应变革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坚持自己更深层次、更长远的追求?把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高等教育不随波逐流,树立其独立的形象。 香港爱国人士力尔在《重塑民族精神》[5]一文中写道:“真正会对教育产生危害的倒是教育目标过分功利化倾向。平心而论,目前大陆中小学和大学的教育质量仍然是比较高的,但这仅限于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方面,这是教育目标功利化造成的误区。所谓功利化就是把教育目标仅看作是培养为经济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把它看成造就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有些人在学校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却既缺乏事业和责任感,也没有必要的涵养。近年来,我国把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推向极端,是有悖于高等教育理想的,其弊端已突现出来。高等教育并不是在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之间选择,而是要把二者统一起来。一方面要保证大学为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维护大学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从现实出发确立理想是高等教育的启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