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高等学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临的危机,摆正位置,正视问题,才能对高等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提出对策,这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一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1]高等教育在教育事业中起关键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质量不仅影响整个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危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竞争生存的意识。市场经济是竞争的体制,高等学校生存在社会大环境之中,不可能游离于社会大环境之外去构建封闭的“金字塔”。所以,高等学校也应当在竞争中生存。当然,高等学校的竞争生存不同于经济领域的竞争生存,不能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考虑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培养出各种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但学校也不是慈善机构,学校的教职员工除了承担道义上的责任之外,也希望生活得到改善,希望人生的价值得到体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是不存在竞争生存这个问题的。无论是计划、经费、招生或分配,都无须学校操心,学校只是人才加工的一个环节。但在今天,高等学校就不能缺少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而长期以来的“等、靠、要”习惯,使高等学校的许多员工直至今天,仍没有感觉到竞争生存的压力、竞争生存的危机。在思想认识上只愿意接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而不愿意把自身放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竞争生存。 2.教育经费的缺口大。近几年来,虽然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的绝对值在增加,但实际占GNP的比例却在呈逐年下降趋势:1991年占2.85%;1992年占2.73%;1993年占2.52%;1994年占2.52%;1995年占2.46%;1996年预计占2.44%。[2]由此可知,教育经费的增长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教育经费开支基本上都是人头费,甚至连人头费都不足。因为经费缺口大,造成了高等学校的基本教学设备和实验设备落后,长时间无法更新,图书资料的补充也极为困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给学校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如文科学生要开设计算机课程,开设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要上机实习;理科学生则要学习人文社科课程,要阅读人文社科的图书、杂志,等等,所有这些都使经费的开支加大。据调查,现在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用的计算机设备,还比不上一般中学的计算机设备,高等学校的实验课有些开不出来,上机课时普遍不足。至于教师的工作环境、进修机会、科研条件更是难以得到改善。正因为经费缺乏,高校住房紧张,医疗保险水平不高。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稳定的高校教师队伍的难度就越大。 3.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是“皇帝女不愁嫁”。在前几年,即使毕业生安置有一定的难度,最终还是由国家把分配工作包下来,指令性地消化。这几年,毕业生从“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高等学校又多了一项难度很大又必须承担的工作——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分配。因为近年来高校规模发展较快,每年都有90多万毕业生。而近年来,机关精简压缩,国有企业处于调整阶段,乡镇企业发展处于稳步提高效益阶段,都使专业人才需求减少。毕业生本身定位不恰当,艰苦地区、艰苦行业不愿去,使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供需矛盾更显突出。据了解,就业机会较多的广东,1996年约有3千大专毕业生仍未落实工作单位,估计1997年的数字仍会高于此数。毕业生问题,还涉及到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生的能力水平等等。 4.管理水平未能适应改革。在计划经济年代,高等学校的管理部门为了与主管部门对应,设立了各种对口处室。以致管理部门臃肿,人浮于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高等学校管理部门仍未觉醒到要改变自身作风,服务于教学,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而仍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官气十足。高校现时的管理水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可以混过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管理体制将会严重阻碍高等学校的自身改革和发展,影响高等学校的竞争力直至影响到高等学校的生存。管理不善、人际关系复杂、历史包袱重等状况,在老校中就更显严重。 当然,高等学校还有其他方面的危机,这里仅列关键的几种。 二 面对困难,我们应当怎样克服?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不外还是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办学经费筹措体制、招生与毕业生就业体制、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5个方面的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还要从每一所高校做起。 1.树立品牌意识。我国的高等学校,不少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学校。每一所高校,都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品牌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同样,品牌也是高等学校生存的根本。高等学校品牌的树立一般都经历几十年、上百年和几代人的努力。品牌是高校信誉、实力的表现,属无形资产范畴。如何使品牌能保持并有所发展,应当包含以下的内容: (1)高等学校自身的定位。不同的学校由于基础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结构不同,应有不同的办学模式、不同的培养目标。而对学校本身来说,也应该根据实际定位,是办成研究型大学,还是办成应用型大学或大专,应根据所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特点,根据历史沿革和学校的实力来定位。有所为必有所不为。如果每年高校都不注意社会需求,面面俱到,那就会失去特色和特点。也即是说,各高等学校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创造品牌,向社会推介、宣传,突出自己的特点,赢得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