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已近在咫尺。我们能否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进入这崭新的世纪,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方面要进行改革,而改革要从教育思想的变革开始。思想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前奏,同样,教育思想的变革也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正是这一规律的写照。这里,我想就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育思想变革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面向21世纪大学面临的挑战 这种挑战来自诸多方面,包括政治的和经济的、科技的和文化的、教育外部的和教育内部的。作为传递高级文化、探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大学,首当其冲面对的是科技和文化的挑战。 1.高新科技的严峻挑战 科技的发展在本世纪,特别是本世纪末显得格外突出。20世纪中叶以来发生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即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其影响的深刻性远远不是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所能比拟的。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导致了新材料、新能源、微电子、信息、自动化、激光、生物、航天、海洋等众多技术的迅速崛起,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人类同时进入了原子能时代、太空时代和信息时代,并将进入生命科学时代。正如中科院院士卢嘉锡所说:“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作用范围之广,产生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1] 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发展速度快。据《未来学家》推测,今天的科技知识只不过是2050年的1%[2]。“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前则是每3年至5年增加1倍。”[3]这种发展的高速度至今有增无减。 (2)转化周期短。也就是说,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在上个世纪,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电话用了56年,无线电通讯用了35年,真空管用了31年。而本世纪以来,这种时间间隔大大缩短了。如雷达从发明到应用只用了15年,喷气发动机只用了14年,电视只用了12年,尼龙只用了11年,从发现核聚变反应到制成第一个核反应堆只用了4年,集成电路从无到有只用了2年,激光器只用了1年的时间。”[4]特别是电子技术问世以来,其转化周期更短。比如,微处理机从1973年研制成功第一台到80年代初已更新了4代。推动经济的2010年的101项技术预测[5],更清楚地显示了这一发展趋势。 (3)技术对科学的依赖性增强。技术学科的发展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大体上经历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着重于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训练,科学分析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二是建立在科学和数学分析的基础上,实践或实验的结果不是为了训练技能,而是为了证实科学分析的结果。[6]当然,这两个方面任何时候都不应分割,究其本源,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对科学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了,即后一条道路突出了。回顾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性的时期还是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到20世纪的最初20多年。这个时期物理学出现了三大成就:一是1905年到1915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二是1924年到1926年的量子力学;三是原子核物理。[7]当然这后一成就要追溯到19世纪最后10年对电子、放射性等的发现。正是物理学的这三大成就,几乎决定了整个20世纪科学技术的面貌。科学对新技术的贡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4)综合化趋势。用卢嘉锡的话说,就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8]。如环境科学的诞生就融合了人文社会学科、地理学、生物学、化学及大气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航天技术也是集数学、物理学、力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可以说,单靠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的人才解决当代重大科技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众多的特点无非说明,人类进入了一个高科技、快节奏变化的时代,这和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慢节奏社会比较,形成了180度的反差。 2.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冲突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各种文化,本土的与外来的,东方的与西方的,现代的与传统的,交织在一起,相互融会,又相互撞击。高雅的,世俗的,优秀的,低级的,一起推到了青年学生的面前,让他们判断、评价和选择。这既从较深的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心灵,又从较高的程度上要求着人们的素养和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长期被置于批判地位的我国传统文化连同它的优秀精萃,现代青年了解不多,加之文理偏科,应试教育,使中国文化在相当一部分青年人的脑海里没有扎根。如何激励起他们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心,如何培养他们分辨良莠的能力,还有艰巨的文化历史课要补。而相反,被美国评论家称之为的“垃圾文化”,却大量地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从资本主义国家流向社会主义国家,正如王家福所说,“它在播种平庸”[9]。“播种平庸”这个话说得多么深刻又多么令人忧心啊!它给少数人带来巨大财富,却给国家带来微妙的社会问题。如果我们的文化教育引导得不好,如果我们不用中国的乃至外国的优秀文化教育我们的青年,让青年不知不觉地在低级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既使大学生也难以抵御这种诱惑和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