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科技正孕育着新的飞跃,世界格局正在大幅度调整,中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战略,国民经济正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对国家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使我们的农业大学能更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工作千头万绪,如果我们对一些重要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把握,对更顺利地达到我们的目标是有好处的。 一、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常见的偏颇做法之一是把学校视同社会。一方面学校的管理等同于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级别,学校没有很好履行独立的事业法人职能;另一方面学校又被瞬息万变的市场牵得团团转,学校没有很好按教学和科研规律办事。结果,在政府宏观管理与微观放开仍未理顺的情况下,学校常受到过多行政干预,缺乏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市场经济正在兴起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兴起了经商热,学校专业设置也过多被市场牵着走,不少类似的短期利益行为冲击了以长远社会利益为主的教育行为。 过分强调学校独立于社会是另一种偏颇的做法。有这种想法的人常过分强调教育对社会的主动作用和学术的自我发展逻辑,热衷于高楼深院式的教学和科研方式。在极端情况下,学校的这种操作容易造成师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人书”,有可能孕育了部分人或清高、或狂妄、或自卑的不健康心态,这些人缺乏高尚的人格与情操,甚至可能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一个远离社会的学校自然也很难得到社会的全力支持。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的发展依赖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学校应当建立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形成一个开放的格局;另一方面学校又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保留作为学校的特色。 当前在建立学校与社会全方位沟通的渠道时,不但应建立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渠道,而且应加强建立与企事业单位及基层群众或团体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了解社会的实际,了解人民的感情与需要,了解时代的脉博,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办学方向,调整教学、科研内容,改革学校管理方式,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学校的支持。例如,华南农大动物科学系用技术入股方式在技术上支持新兴县温氏集团养鸡事业的发展,并在该企业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结果获得了科研、教学、经济三丰收,温氏集团也成为一个成功的大型养禽企业。 为了维护稳定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不但要建立一个环境安静、设备齐全的学校硬环境,而且应当注意建立一个规章健全、学风浓厚的软环境。当前,应加强建立一些这样的规章制度,对外能与市场经济接轨,对内能引导师生集中精力于教学科研。例如,有关学校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权益规定、师生的赢利性活动规定等非正常教学活动规定仍有待加强。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里讨论的是当前我国农业院校在调整学校与社会关系中的一些与学校管理有关的问题。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是与本世纪初美国大学有脱离社会实际趋向有关的一种主张,反对学校象“游泳学校”式地仅“当作一个传授某些课业或某些习惯的场所”,认为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应重演社会生活,让学生“从做中学”。我国的杰出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认为“社会大学,无论有形的无形的,要有一个共同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民得,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指的是社会与学校都应当有教育和启发人民的功能,都应建立为人民利益服务的目标。 二、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关系 高等院校都有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共性,这成为各个大学可以比较的基础。人均办学经费的比较可以了解各校的经济状况,学校硬件的最低指标有利于指导学校基本建设投资的大方向,专业设置的基本要求可避免盲目上马,外语统考成绩比较可以激励各学校更努力把外语教学搞好。国家应当继续完善这类符合教育规律的指标和人才素质基本要求,以便有效引导各级政府和学校的教育行为。 当前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管理部门用不适当的、往往是过高的指标体系评估发展背景和办学目标有很大不同的学校,并对他们作出排队。这类评估又往往由不同管理口径下达,集中到学校后就显得过多。各校为了达到“高水平”,不得不疲于奔命,甚至做些表面文章。然而,评价指标是否都可以说明一个学校的水平是值得考虑的。例如,一个博士点多的学校与一个博士点少的学校相比,不一定能说明前者比后者水平高,除了需要考虑博士授予质量以外,还要考虑两校的办学重点层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办学覆盖专业面是宽还是窄的差异。不适当的评估指标体系、不适当的评估频率,有可能造成错误的攀比、无畏的消耗和学校特色的消失。 另一个不健康的趋势是各校在发展中选择了不正确的攀升方向,而忽视了办学特色。例如,专科学校要升本科,学院要改为大学,各校都办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生物技术等热门专业,结果专科教育变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各校专业趋同,水平确不一定上得去,但学校的办学层次特色、专业特色、区域特色却被大大淡化了。 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的人才类型和服务于社会的方向都有更多的差异,更何况每一个高等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办学内外条件,这就确定了各自在最优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在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办出特色的才能说办出了高水平。专科有专科的办学特点,办好了就不一定要升本科。学校不一定都是教学、科研、推广并重。若大个中国,各地的农业、农村、农民状况都不一样,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也应有很大差异。就算同在一个区域内,例如河北农大在为太行山农业服务方面显示了自己的特色,而中国农大在基础研究和为黄淮海农业发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不都是高水平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