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集中表现为所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有用、好用。什么样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进行教学工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即进行教学改革要从办学思想入手。有了明确的办学思想,确定了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就可以着手专业结构的调整。只有在专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才不至于做无用功,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有了优良的课程体系,先进、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和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办学思想的改革:专才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的优化组合 最近一段时间有一相当时髦的提法,即大学教育要从专才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而所谓的素质教育又简单地被理解成开设一些社会科学的课程或开设一些社会科学的讲座,特别是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的课程。认为现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太低了,过去培养专门家的“专才”教育不对了。有的人说,普通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学以致用。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我们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很容易一阵风、一刀切、趋同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没有进行认真分析论证的习惯。我认为对这一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1.素质教育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素质与能力及知识有关系,但不是知识和能力本身,而是一种在先天性生理基础上通过社会生活的磨炼,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包括自学和学校教育)而形成的做人和处事的品格、修养、功底或发展的身心基础。简而言之,素质就是使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作用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和品质。从其构成来看,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由此可知素质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素质的形成有先天因素,有后天教育、实践锻炼的因素,有环境因素。良好素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形成的。在素质形成中教育只是一个因素,且不是主要因素。即使素质教育十分重要也是所有层次教育共有的课题,因而,就不能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如果把它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就不能反映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不应当把一些应由中小学完成的功能也当作大学的任务,大学生有关语文、历史、地理的知识,应主要在中小学阶段获得。现在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文理科分班所造成的知识缺陷,在大学阶段通过一些课程加以弥补。应当知道,这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过渡办法,应当着眼于改革中等教育,而不是将其作为大学的功能与任务。 2.大学仍应该强调专才教育。在知识大爆炸的现代社会,一个人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为,也没有必要无所不知无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学生上大学仍然主要为了谋取一个称心如意的职业,大学教育仍主要面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当前,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课程体系不合理,注重单纯的灌输式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呆板,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状况要改革。但也不能走向极端,不讲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想让学生无所不知,结果只能无所专长。文化课要重视,但广度和深度都要适当,以防止把学生培养成杂家。我看只要学生达到下列几条要求,就应当被认为具备了好的文化素质。 (1)有一定的语言文学功底,包括写字端正、用字用词正确、写作通顺简练、略知文学史知识。不能要求人人成为诗人、作家。 (2)对中西历史发展能理出主要的脉络,并有一定的地理常识。 (3)对艺术门类中某一项有兴趣或专长,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 (4)会操作使用电子计算机,对全球科技动态稍有了解。 (5)一门外语达到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有能力进行国际交流。 (6)有一定的哲学修养,有比较强的思辩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要求通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大学现有基础课和全校性选修课的教学就能达到,不必增设什么课程。重要的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检索能力,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查阅百科全书或计算机网络获得知识。另外,要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总而言之,大学教育仍应以专才教育为基点,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求得二者优化组合。 二、专业结构调整: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财政面临困难。但也要看到,高等教育的浪费也极其严重。集中表现为专业结构与社会需要脱离。高等教育总体规模也超过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水平重复培养毕业生难以学以致用现象过于普遍。我认为这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深层次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其他改革做得再好也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某些专业培养的人才社会不需要或者需要甚少,纵然课程体系很合理、内容很好、管理很严格,也是没有用的。搞督导、实行教考分离、抓考场纪律都遇到这个问题。学生择业自主,但所学专业却不能自主选择,相当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意或难以找到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所学知识竟无用途或可用程度甚低,学生学之没有积极性,却要通过各种制度、措施强迫学生学,似乎没有多少道理。有的人主张长线专业人才储备,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人才不能储备,只有所学知识得到运用才可能成为人才。学非所用,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专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一定要逐步解决。 1.试点按专业大类招生,淡化专业,今后逐步推行到按一级学科招生。某些过去几年是热门今后看来要冷下去的,或办得太多的专业系科如会计、金融、税务等要适时转向以培养在职干部为主。 2.与此同时,对生源不足的系科如数、理、化、文、史、哲、生等基础学科,实行保护性措施。基础学科是人类科学与文明的结晶,没有了它们便不能建立起科学与文明的大厦。但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从而生源严重不足,这又是事实。基础学科的招生规模要全面压缩,一个系5—10名也可以,以培养专家为目标,选择高精尖学生,进行硕士、博士一条龙培养。在政策上实行优惠。对基础学科的教师定编实行单列,暂不与学生数挂钩;教学模式从目前以上大课为主转变为以讨论切磋、指导自学这样的研究式教学为主;在此前提下对就读基础学科的学生实行免费,对优秀学生还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