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大潮在神州大地汹涌而起。南京大学这所诞生于本世纪初的高等学府,真正进入了她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无论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队伍更新、国际交流等等,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现在她正信心百倍地朝着“21世纪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形成明确的办学思想,制订了面向21世纪的发展目标。 南京大学党政领导和师生员工,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前提下,结合本校实际和当代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发展的趋势,不断明确现代大学的使命和目标,不断探索办好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途径和模式。80年代以来,南大明确提出了“热爱祖国与献身科学统一,严谨求实与勤奋创新结合,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三项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并举”的办学思想;提出作为重点综合大学,要力争成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中发挥先导作用,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还要致力于推动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进步;不仅要立足当前,还要面向未来;不仅要为中国的现代化服务,还要努力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 基于上述认识,学校在1984年提出了“把南京大学办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自己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教育、科研中心”的奋斗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设想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并被写入了《南京大学1991~2000年发展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1992年1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京大学并欣然题词:“把南京大学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中心。”这既是对南大办学方向、办学目标的充分肯定,又是对南大办学水平更上一层楼的殷切期望。遵循着这一方向面,1994年制订的《南京大学实施“211工程”改革与发展规划》确立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到21世纪初叶,把南京大学建设成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现代工程技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和自己特色的研究型综合大学;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及解决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成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成为重要的国际学术中心,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二、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向多学科、高水平发展,逐步优化学科结构,形成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群点。 1952年的全国性院系调整,使当时在我国拥有院系最多的南京大学多学科结合的格局被“文理型为主”的学科结构模式所替代,并延续了30年之久。80年代初,南大提出了“建设真正高水平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大学”的口号。近年来,南大确立了“改(造)老(学科)、扶(持)新(学科)、(发)扬优(势)、支(持)重(点)”的学科建设方针,即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花大力气改造传统学科,并依托力量雄厚的基础学科,通过延伸、交叉,建立新兴、边缘、应用学科,尤其注重发展高新技术和应用文科,从而进一步突破了“文理型”学科框架,形成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现代工程与技术等多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南大仅有12个系、51个本科生专业。迄今已建有文学院、法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技术科学学院、地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等10个学院计36个系、69个本科生专业、103个硕士生专业、52个博士生专业和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另设有4个公共基础课教研室(部)、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外国学者与留学生研修部,以及研究生院、成人教育学院暨继续教育中心。一个相对优化的、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业已形成。 在优化结构的同时,内涵提高也取得了明显进展。80年代以来,围绕重点学科建设,通过抓学科重点方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使一批学科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并在若干学科领域进入国际前沿,使南大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现在南大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8个,仅次于北大、清华而居全国高校第三;已建和在建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共有10个——拥有的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总数亦居全国高校第三。1995年秋,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对全国物理、化学两大学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的运行开放工作进行评估,全国高校和中科院系统共评出4个“A级”重点实验室,南大独占一半。南大参评的3个重点实验室中,固体微结构物理、配位化学2个重点实验室被评为“A级”(另外2个“A级”分布在中科院系统),各获600万元人民币的建设经费;近代声学重点实验室被评为“B级”,获450万元建设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