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由于过分强调“教”的统一性,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相当严重的模式化倾向,不利于教育效果和效益的优化。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调整、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培养基础坚实且具有个体特色的人才,应是我们面临的一种必然选择。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明确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建构统一性与灵活性、多样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学习评定方式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1 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模式化倾向。所谓模式化,即指由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亦即教育过程中过分强化“教”的统一要求——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学习评定方式等,而致使学生在学业、学术上缺乏个体特色、个人优长,知识和能力结构标准化、模式化。 我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化特征,就是在本已狭窄的专业领域内又强化“教”的统一要求,把生动活泼、个性丰富的学生模塑为标准化人才;似乎高等教育的功能,就在于消磨学生的个体特点、独立品格以及锋芒和锐气,像工厂一样生产统一规格的产品。这种教育方式是削足适履式的,得不到学生个性心理的充分支持与配合,难以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目标系统(学习对象)、动力系统(动机、兴趣、意志等构成的积极性倾向,集中表现为学习态度)和操作系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之间的高度和谐,从而难以获得最佳效果。巴班斯基等学者认为,研究学生个性是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最重要的条件,“不考虑学生特点的任何建议、计划和决定,都不会是最优化的。”[①]杜威也说:“如果对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的、盲目的。”[②]他们的看法显然不无道理。 在模式化教育中,最令人痛惜的损失恐怕就是对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压抑和挫伤了。这些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和经济、科技竞争的加剧,创造教育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我国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大力倡说。那么,创造教育的要义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创造教育首先就意味着对学生个性及其发展的尊重和关注。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1985年6月提交内阁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中说得好:“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造能力。”[③]只有使每个人都成为自主、独立、独特的,而且鼓励他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将这独立、独特品格作用于客观对象(即对象化、外化)时,才有可能形成创造能力、创造成果。然而,模式化教育关注的是教材、教师、课堂,而不是学生及其个性化的发展;鼓励的是对既有知识、结论、方法的机械认同,而不是独立、求异、发散的思维;追求的(至少客观上)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标准化,而不是必要基础上的个体特色与优势。因此,借用万里同志的话说:“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④]有的学者也尖锐地指出:“与有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创造能力差”,“有相当多的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和考证,可以说是一种‘追随型’人才。”[⑤] 从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方面考虑,模式化教育因过分强调“教”的统一性,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人才标准化,也必然造成高校人才输出规模单一化、结构简单化,加大与极其丰富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反差,降低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爱因斯坦说:“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⑥]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2 鉴于传统的模式化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根据我国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笔者以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必然走向,是由模式化转向个性化。 这里说的人才培养个性化,就是在坚持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和必要的基础教育的同时,通过教育思想、教育过程、教学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创设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空间的育人环境,培养基础坚实同时又具有个体独特性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和学术、创造品格的人才。这种教育方式,可称之为个性化教育。它与许多专家倡说的教育的“个体化”、“个别化”等学说有着共通的内涵。 个性化教育的理论思路是:由于先天禀赋、环境习染和个人努力等方面的无限差异,学生个体本来就具有相对独特的心理结构、学识面貌,个性是他们存在的现实方式。高等学校的学生,神经系统已基本成熟,心理结构已趋向稳定,知识与能力业已开始形成自己的结构性特点,因而可以说其个性是基本成熟的。这基本成熟的个性,既是高等教育的对象,也应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高等学校既要遵循学科的基本规范对学生实施教育,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其发展要求,并为他们以最适宜自己的方式发展成才创造相应的条件。这样,才可能较好地将教育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统一起来,使教育活动建立在更科学的心理基础上。 显然,个性化教育与传统的模式化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既强调对学科基本规范的尊重,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及其发展要求、发展条件,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构思自己的学业发展方向和方式,以特有的方式成才。应该说,在这种教育方式中,教和学,以及学生学习的目标系统、动力系统、操作系统才可能达到更高程度的统一与和谐,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 由于强调对学生个性及其发展要求、发展条件的尊重,在个性化教育中,学生的个人志趣、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发散思维,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等智慧品质能充分发展和发挥,这必然有助于他们的学术优长、创造个性的形成,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大批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