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我国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迎接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认真对待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高校的体制,是在50年代初期,为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需求而形成的,存在着“四重四轻”的倾向:即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这种状况有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在当前进一步深化高校体制改革的时候,应该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各类理工院校,更要从跨世纪的高度来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努力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真正培养出能为我国的科学进步、经济腾飞、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应有贡献的跨世纪的合格人才。现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加强高等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人文素质教育已被世界各国所高度重视。 1.加强高等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跨世纪人类文明的需要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既可造福于人类,也可为人类带来灾难。如20世纪既是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人类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年代,又是在不到30年内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年代。因此,如果盲目推崇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忽略了人类的总体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原则,那么,即使避免了世界大战,也避免不了诸如环境污染等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危害。为此,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应该加强对全人类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消除世界范围内的人文精神危机。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指出:“没有科学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社会灭亡的深渊!”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后发表的宣言中也明确提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见对于肩负着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高等学校来说,在架构21世纪人类文明的伟大事业中,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2.加强高等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在当前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激荡的形势下,由于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有损于社会公德的消极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人沾有社会恶习而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极不协调,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屡禁不止。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地毒化了社会风气,而且也严重地干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使我国的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道德与价值观念,荡涤利己主义的污垢,消除公共生活中的某些无序状态,培植遵纪守法的风尚等。对于肩负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等学校来说,应该从切实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入手,使培养出来的青年学生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素质,能为弘扬社会正气、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加强高等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科学综合化趋势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世界上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即现代科学在继续向纵深分化的同时,又朝着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因而,形成一系列新生的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和融合的一些新学科,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要求高等教育向文理渗透、文理结合等综合方面进行改革。例如,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中指出:“理工科院系的普通教育目标,是要使学生对科学、科学方法、文化史、文化价值的判断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这些目标必须通过综合化的教育课程来实现。因此,必须重新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再如,不少西方国家也提出,现代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兼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为了能适应当前世界上出现的现代科学综合化发展趋势的需要,同时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我国高等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是势在必行,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 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所造成的负面效应 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重人文、重道德。近现代的中国高等教育,也具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在办学体制上机械地照搬苏联模式,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因此,将文、理、工科等人为地分隔开来,各自封闭、自成体系。这种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有以下几点 1.文化素养较贫乏 当前高等学校的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由于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习专业知识,除了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很少接触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和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这些学生的文、史、哲、法、艺等学科的知识较贫乏,特别是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书写字迹等多没有达到基本的要求。例如,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在审阅一篇青年数学工作者的论文后,不无感慨地说:“我给他改病句和错别字的时间比看全文所花的时间还多。”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前些时候曾严肃地指出:我国目前所培养的博士生,是“博士不博”。 2.社会适应能力较低 培根有一句名言,即“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科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辩。”而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类大学生,整天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遇事容易走极端,有些学生甚至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等等。这些学生所以书生气较浓、社会适应能力较低,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应有的人文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