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现—发明—开发—设计—试制—产品化—商品化的一个动态分阶段转移过程,又是一个技术与经济、物化与市场化、高校与政府、企业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过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是单纯的高校主体行为。课题组在调查基础上,用测定转移过程作用的方法测定转化程度,测得高校每个项目的平均转化率为34.6%[(1)]。这一结果表明,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转化率确是不高。如何找出主要障碍,研究对策,是本文着重要讨论的问题。 一、主要障碍分析 (一)未应用推广项目的主要障碍分析 课题组曾对被调查的278个项目中72个未应用推广的项目进行障碍因素分析,测得未应用推广项目的最大障碍是市场方面的原因,因这原因未应用推广的有55项,占76.4%;其次是经费方面的原因,有51项,占70.8%;第三是力量组织方面原因,有35项,占48.6%;最后是价值观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分别为26项、25项,占36.1%、34.7%。 在市场方面原因中,主要因素是“经济上不可行”和“市场小”,这两个因素的共同特点是立题时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调查资料显示,在“经济上不可行”的27个项目中,有23项未作过市场调查,占85.2%;在“市场小”的22个项目中,也有15项未作过市场调查,占68.2%。 在经费方面原因中,主要因素是“未申请到项目和资助”的有42项,占58.3%。调查资料显示,其中有31项是政府部门下达的,有34项已通过技术鉴定,其中25项还被评为国际先进或国内首创,这集中反映了政府部门对高校科研较多地要求前期研究,对后期的开发,即使水平高、技术含量高,也缺乏应有的支持。也可以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后期的支持机制尚未很好建立。 在力量组织方面原因中,主要因素是“任务过重”的有26项,占36.1%。调查资料表明,其中有21个项目是在教研室、学科组中进行的,占80.8%,只有5个项目是在研究机构中进行,占19.2%。这说明没有一支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的队伍,在教学之余蜻蜓点水似的搞点科研,是很难转化成功的。 在价值观方面原因中,主要因素是“认为生产推广工作学术上得不到承认”,这既有舆论问题,也有实际问题,前者是传统观念对科技下游工作的轻视,没有学术地位;后者是在职称的评审上还缺乏相应的政策。 在技术方面原因中,主要因素是“技术难度大”的有12项,占16.7%,也是一个不小的比例。技术难度大并不是技术过不了关,所调查的项目都是经过技术鉴定而且评价很高的,主要是由于技术难度大企业尚无消化吸收能力,无法投产。这一点启示我们虽然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应当超前于生产,但也不能过分脱离中国企业的实际水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高校有些选题,仅从文献资料中获取信息,忽视市场调查,总体上还是造成资源的浪费。 从以上未应用推广的72个项目的障碍分析中,我们大体知道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未作充分的市场调查,未得到后续的经费支持,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没有相对稳定,以及科技下游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得到承认等。这些因素主要是校内的。为了全面了解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我们还必须从转化成功的项目中研究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来进一步加以分析。 (二)影响项目应用推广的要素分析 课题组用差值分析法,并选用矩阵分类模型对试验成功、技术成功、工程成功等三个阶段取得转化成功的117个项目的56个影响要素进行分类[(2)],在模型左上区域的要素表示对转化成功的作用相对较大,但大多数项目又不具备该要素,也可以认为,这些要素是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因素。 在左上区域成功率差值较大的要素共有34个,其中18个要素(占53%)是有关企业的(包括企业有需求、厂校合作、企业出资金等),有13个要素(占38.2%)是有关政府的(包括帮助推广、优惠税收、提供支撑和服务条件等),有关学校的只有三个要素(占8.8%,包括在研究机构中进行、选题较好等)。 综合72个未应用推广项目的障碍分析和117个在试验成功、技术成功、工程成功阶段应用推广的成功率差值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到,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高校自己的问题,主要是市场观、价值观和力量的组织问题;有企业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体制、机制和劳动者素质的问题;也有政府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政策、法规和提供支撑服务条件的问题。而企业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归根到蒂也是政府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二、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若干建议 根据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分析,并参考美国大学向产业界转移技术的一些有效做法[(3)],提出改进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协作、沟通 企业是科技进步的主体。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来讲,高校的优势在于提供技术源头,源头与主体之间的紧密配合,是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最主要的途径。 1.学校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把市场观念、企业观念、经济观念贯串在科技活动的全过程。 科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高校的科学研究,除少数暂时无法确定应用目标的基础研究外,绝大部分项目都应当从立项开始就要搞清市场有无需要,企业能否投产,有无经济效益等社会因素,尽可能做到高校的技术推动与市场的需求拉动结合起来。脱离国内实际,单纯从学术、技术出发,盲目追求国际先进水平是科技资源的浪费。市场有需求不一定企业就能投产,企业投产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技术因素,还有体制因素。而且市场、企业、效益等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要求高校的教师、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必须在科研过程中不断与市场、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根据实际情况和切实的预测及时调整科研计划和技术路线。有的项目立项时可行,一年后不可行的,该调整的要调整,该停的就要停,停了的项目比鉴定后束之高阁还减少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