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造就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经济管理人才,并使他们担负起跨世纪的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重任,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力图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深入剖析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基本状况,并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总结高级财经管理人才培养的经验,努力探索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等财经教育与之相适应的途径,为教育计划、决策提供参考,使其能够对我国财经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决策和深化改革有所帮助。 一、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在“文革”的十年动乱中,遭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全国财经院校,由“文革”前18所,被撤销得只剩下2所。据1976年统计,财经专业的学生比重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国民经济逐步得到调整。改变了我国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的状况,经济逐渐趋向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财经教育中存在的比重过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急待调整。 1978年,财经院校恢复发展到21所,财经类在校生增加到18190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重由过去的1.2%提高到2.1%(见表1)。 表1 全国财经院校发展规模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对高等教育的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加快财经、政法、管理等类薄弱系科和专业的发展”。要求到本世纪末,建成科类齐全,层次、比例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此后,全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并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从1977年到1985年,以在校生绝对数计,财经类增长了21.5倍,年均增长41.3%。财经类学生比重也由1976年的1.2%,提高到1986年的9.01%。1978年到1985年,财经类毕业生年平均增长率为47%。高等财经教育,通过增办新的财经院校,扩大专业招生点,以及增加专业招生人数等措施,使财经类学生比重有了显著提高。 到1993年,全国财经院校发展到82所。普通高校财经专业在校生数达到33324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3.1%,招生规模达到145074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15.7%。1994年财经院校达到83所,根据国家教委统计资料,按经济学科进行的统计,经济学在校生数为396534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4.2%,招生规模达到143882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16.0%。 二、财经类专业设置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8年,全国普通高校财经类专业点157个,只占普通高校专业点总数的2.5%。1979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财经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二者缺一不可,必须把财经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在专业方面,增设了一些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并注意到专业布局上从国家的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保证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1980年,财经类专业点增加到248个,占普通高校专业点总数的3.7%。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要求到本世纪末,建成科类齐全、层次、比例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逐渐朝着合理的方向演变。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5年,在这个时期的科类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财经类专业点由44种157个调整为45种1116个。1986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财经类专业设置调整为43种1698个专业点。这使得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987年,全国普通高校工科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3.6%、理科占7.55%、农科占6.3%,财经类占9.2%。但由于原来的基数很低,财经类的人才仍不能满足当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见表2) 表2 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设置情况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财经专业随之成为“热门”专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学几门专业课和进行某种专门的技能训练,而是首先要掌握一系列相关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因而,设置某种新学科专业时,需要有较为成熟的学科基础,具有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根据1993~1994年度,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置或备案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名单,初步统计表明,在所增加的专业中,经济类有30个;在调整的专业中,经济类专业有6个;在筹建的专业中,经济类专业有4个,所涉及到的普通高校近200所,而其中经济类院校只有26所。据1993年统计,财经类专业点发展到2330个,是1980年的9.4倍。到1994年,按国家教委分学科专业设置的统计资料表明,经济类在校生数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4.2%,其招生数的比重达到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