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8)01-0059-10 一、问题的提出 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0%[1]。高校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一线工作主力,其职业认同状况决定了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然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度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6]。高校青年教师戏称自己为“工蜂”,科研、教学和经济压力“三座大山”,严重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等构成巨大威胁。 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理应得到足够的关注,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纵观已有文献,学者们较为注重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与结构要素的研究[7-11]。在作用机制探索上,往往以职业认同作为自变量,考察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12-13]、情感承诺[14]、离职倾向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5],探明职业认同在组织认同、情感承诺和离职倾向等方面的积极价值。在回答“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来源于哪里,其内在作用机制如何”等问题时,习惯于从个人知识增长[16]、职业成长与晋升的角度来认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17],且多涉及组织情境变量的影响,较少关注个体内在的积极自我调节力量。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都存在消极和积极两股力量。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如果只是帮助消除问题,并不能使积极力量得到增长以达成自我实现。因此,我们应更多关注人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及其积极作用。另外,心理与行为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个体的积极心理处于支配地位时,会驱动其产生相应的积极行为;反过来,这种积极行为所带来的体验和情感,又会进一步强化或提升这种积极心理。因此,本研究初步假定,高校青年教师的积极心理资本,会影响到他们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投入,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职业认同感。鉴于此,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心理资本为自变量,以职业认同为因变量,工作投入为中介变量,构建概念模型,探索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的多重效应,希冀能带来高校青年教师管理及青年教师成长方面的研究突破。 二、理论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 心理资本起源于Seligman等发起积极心理学运动,Luthans等将心理资本定义为由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性(resilience)四维度构成,能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积极心理资源[18]。心理资本代表某种特定的积极心理类状态(state-like),兼有特质性(较稳定)和状态性(可开发)特征。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是高校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一种主观体验和评价,它影响高校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向。 从已有研究看,目前暂无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的关系的直接研究,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间接证明了心理资本对职业认同的积极作用。如有学者表明,心理资本对员工敬业度[19]、工作卷入[20]与组织认同都具有显著影响[21];对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自身的健康状态与幸福感有积极作用[22]。心理资本对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的相关结果变量具有直接的增益作用,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项心理资本指标综合起来对工作绩效的解释率高达32%[23]。心理资本与个体心理和行为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24],已有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工作疏离感[25]、离职意向负相关[26]。此外,有研究提出心理资本可产生一定的人际间传递。如Jensen和Luthans发现,领导者的心理资本会对追随者产生积极的影响[27]。Caza等指出,员工心理资本水平会影响对方和其合作的愿望。这种人际间的传递使得群体心理资本产生1+1>2的效应[28]。 从本质上讲,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情感状态,也是一种认知过程,与高校教师个体本身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特点有必然的联系。高校青年教师大都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具备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新科学文化的使命;同时还要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服务。在心理层面上,认知趋于成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意志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认识能达到较全面与深刻的程度。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只有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由此可以推断,高心理资本水平,会带来青年教师积极的职业认同。具体而言,心理资本水平高的青年教师,更能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选择挑战性任务[29];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开发、发挥潜能,体会教师职业的乐趣(自我效能感),即使在履职过程中有不愉快的体验,也能从外部的、暂时性的和与情境相关的原因进行积极归因(乐观)[30];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主动承担责任,能积极面对挑战,表现出更多教师职业的创造性和积极的动机状态(希望)[31];在应对困难和逆境的时能积极适应,表现出超凡的意志力和复原力(韧性)[32]。因此,鉴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 H1: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对其职业认同有正向作用。 (二)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 业界将工作投入定义为一种与工作相关的,包含活力、奉献、专注等外在特征的积极情绪与认知状态,具有持久性和弥散性的特点。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投入,不仅能促使高校教师产生持久、专注特征的积极情感体验和认知状态,调节情绪、态度、行为,还会影响自身的工作绩效、专业发展以及高校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