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8)02-0035-06 地方化是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中心城市办大学为标志,启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进程,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当前,以“县域办学”为重要特征的新一轮区域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正在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的省份逐步展开,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到后大众化发展阶段时出现的重要办学现象,是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新动向,必将对未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县域办学:江浙两省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新动向 县域是指县为行政区划的地理空间,高等教育“县域办学”是指普通高校落户到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区的县(区)开展办学活动。经笔者统计,目前浙江省108所普通高校中,已有42所高校(含分校区)落户县域,占38.8%。有13所普通公办本科高校在县域建立了校区,占全省32所公办本科高校的40.6%;全省21所独立学院中有11所已在县域办学或正在建设县域校区,占52.4%;4所民办本科高校中有3所在县域建立了校区;有15所高职高专院校在县域建立了校区(表1)。 江苏省目前有普通高校166所,共有35所高校(含分校区)落户县域,占21.1%。有4所普通公办本科高校在县域建立了校区;全省25所独立学院中有6所落户县域办学;有1所民办本科高校在县域建立了校区;有14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和8所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在县域建立了校区(表2)。 浙江省61个非中心城区的县(区)中,有25个县(区)已有高校(含校区)落户,占41%,其中杭州市所辖的6个非中心县(区)均已有高校落户,宁波市所辖的6个非中心县(区)有5个县(区)有高校落户,绍兴市所辖的5个非中心县(区)也有3个县(区)有高校落户(表3)。 江苏省50个非中心城区的县(区)中,有21个县(区)已有高校(含校区)落户,占42%,其中南京、苏州、无锡、镇江所辖的非中心县(区)均已有高校落户,南通所辖的5个非中心县(区)也有4个县(区)有高校落户(表4)。 江浙两省高等教育“县域办学”现象凸显了我国新一轮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新动向,是当前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新探索。
二、多元化:“县域办学”高校的现状特征 建设类型的多元化。“县域办学”高校有县域建校、县域迁校、县域分校区这几种建设类型。县域建校是指学校在创建之初就把校址选定在县域;县域迁校是指原来在中心城市办学的高校把校园主体迁移到县域进行办学;县域分校区是指高校的本部校区仍在中心城市,但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在县域建设分校区。浙江省42所“县域办学”高校中,县域建校的有10所,如浙江农林大学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建校之初就建在临安和义乌这两个县级市;县域迁校的有15所,独立学院是县域迁校的主体;县域分校区的有17所,大部分公办本科院校的县域校区都是按分校区模式来建设的,如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和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江苏省35所“县域办学”高校中,县域建校的有15所,如常熟理工学院、沙洲职业工学院在建校之初就分别建在常熟市和张家港市;县域迁校的有8所,主体也是独立学院;县域分校区的有12所。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高校县域校园的建设一般由地方政府无偿提供建设用地,校园建设的投入分地方政府全额投入、高校为主投入和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同投入这三种类型。一般而言,落户县域的高校实力越强,则在与地方政府谈判过程中的主动性就越大,地方政府在高校县域校园建设中的出资比例就越高。如浙江工业大学的德清校区、宁波大学的梅山校区全部由地方政府出地出资完成建造,相关校区资产全部登记在学校名下;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的县域校区则是由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同投入,如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桐庐校区的6.13亿工程建设资金中,3.27亿由地方政府承担,其余由学校自筹解决;高职高专类院校在县域校园的建设中往往以自筹经费为主,如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迁建宁波奉化校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迁建温州瓯江口校区的基本建设资金大都由自筹解决。 办学层次的多元化。从办学层次来看,“县域办学”高校涵盖了从博士、硕士、本科、高职高专各个层次。浙江省42所“县域办学”高校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6所,硕士学位授予权的9所,其中本科及以上层次高校26所,高职专科层次16所。江苏省35所“县域办学”高校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3所,硕士学位授予权的4所,其中本科及以上层次高校13所,高职专科层次22所。“县域办学”高校办学层次多样,其在县域校园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大都坚持应用型发展方向,努力朝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不断优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