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公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核心主题,也是高等教育分流的一条主线。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源,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着力点,提高质量与促进公平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时进一步要求“坚守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主线”,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均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和公平问题的高度重视。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公平水平,形成质量与公平之间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彼此促进的高等教育分流机制,让每个学生都公平地获得不同类型的高质量高等教育,成为不同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实现各得所需、适得其所的发展,既是高等教育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必由之路。 一、质量与公平是高等教育分流的时代诉求 质量与公平作为高等教育分流的两大支柱,是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坚实基础,也是打破阶层固化、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诉求。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上,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供需失衡的新矛盾、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新挑战、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新问题,必须坚持质量与公平并重的分流道路。 1.调节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的迫切需要 供需平衡是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前提条件。保持供需结构性平衡的根本目的是让合适的人流向合适的高等教育机构,满足各美其美的需求。高等教育的供需结构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达到较高水平及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步入大学门槛,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向人才市场,曾经被人们顶礼膜拜的大学文凭的价值开始发生嬗变,“低质”“普质”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在人才市场上的“符号效应”日益弱化,高质量高等教育的社会分层与流动功能不断彰显。在求职者的能力无法被清晰地识别的情形下,雇主更加倾向于录用持有“优质”“特质”高等教育文凭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薪资水平较高、福利待遇较好、发展前景乐观的职业岗位上。在此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高质量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由此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已由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在供给端,高等教育毛入率持续增长,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人们上大学难的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在需求端,人们上“好大学”的愿望还难以满足,“优质”“特质”高等教育机会还只能惠及少数人,人们期待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公平。与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高等教育理念发展不充分、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不充分、高等教育公平发展不充分的“短板”,没有形成科学的成才观,没有建立起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体系,没有形成公平公正的高等教育制度,没有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分流机制,人们重学轻术、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仍然较为严重,学生成才的通道狭窄,千军万马争过“985”“211”的“独木桥”,迫切需要合理的分流机制引导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2.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核心动力。这里的“高质量”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一曰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广受社会认可;二曰科研水平高,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卓著的科研成果;三曰社会声望高,在海内外有显著的影响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就是要推动高等学校以特色和质量为目标,争创不同类型的一流,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不同能力、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高质量高等教育机会,使他们成为最优秀的自己。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呈高速增长趋势。2016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达到世界中上等国家水平。无论从学生规模还是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我国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高质量、有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还不多。仅从世界一流大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在世界上得到公认的顶尖名校还不多,我国高校进入权威性排行榜前列的大学还很少。在2015年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世界三大排行榜——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s)、英国QS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and World Report)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中国大陆仅有19所高校进入三大排行榜前500强,远远落后于美国;在2017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美国有31所高校进入前100强,中国仅有12所高校进入前100强,不及美国的二分之一。这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世界最大高等教育体的地位明显不符。一流大学过少,必然造成高等教育分流的通道狭窄,重点大学的入学竞争相当激烈,非公平因素侵蚀高等院校入学招生,不同能力的学生难以流向适切自身特性的“好大学”。走出高等教育“低质”发展的困境,必须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主要依靠扩大招生规模、拓展校园面积、开设新兴专业等方式实现的外延式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增强办学效益等举措实现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等教育在发展模式上更加强调内涵而非外延,在公平标准上更加强调质量而非数量,在需求满足上更加强调多样性而非单一性,不仅是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的战略举措,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引导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