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制度是一项高级人才开发的重要战略措施。其基本涵义是,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一些不固定职位,为获得博士学位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进一步科研的机会,从而促进高级教学和科研人员成长的一种制度。博士后制度在美国已有百余年历史,在中国建成刚逾十年,但都促进了本国学术人员的成长和学术发展。对两国博士后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借鉴美国博士后制度的可取经验,吸取其发展中的教训,有利于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健康发展。 一、两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美国,19世纪后半期建立博士学位制度后不久就产生了博士后制度。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研究生院初期就提供科研津贴,资助博士学位获得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增加研究基金和培训人员经费,使国内博士后研究机会激增,从而逐渐形成一种造就优秀专业人才的制度。尤其是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这一事件引起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博士后制度相应地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联邦政府开始把博士后制度作为推进科学研究的最有效手段,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奖金。博士后制度在发展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交流学术、活跃学术空气和补充大学师资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博士后制度为许多国家所仿效,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Canada)于1949年提出实行博士后制度计划,很快在大学里推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从1978年起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人员,在国内独立自主地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到1983年,留学人员逐渐学成回国服务,国内培养的博士毕业生也逐渐增多。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人才,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并在使用中加以选拔和培养,使他们迅速成长为国家急需的高级人才和新的学科带头人,成为一个受到关注的问题。从国际范围内看,科学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速,为了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和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各国纷纷制定了高级人才开发的战略措施。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博士后制度应运而生。 在1983年和1984年,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两次建议在中国设立博士后制度,培养学科带头人。这些建议引起了我国科技界、教育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85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转国家科委,批准试行博士后制度,并成立了全国博士后管理协调委员会。同年10月,经过严格评审,全国73个学术单位102个博士后流动站获准建立,其后,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陆续进站工作,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建立、启动。十年来,中国博士后规模不断扩大,有关规章制度逐步完善,一批高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人才的交流,成就斐然。 比较中美两国博士后制度,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异同。 二、两国博士后制度的相通之处 首先,指导思想和基本认识是相通的。 在美国,关于博士后制度的基本认识是,已经完成并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员,继续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在高级导师的指导或监督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继续接受教育或培训,并在研究工作中取得经验,增长知识和才能,是更高一级的教育和研究阶段。洛克菲勒基金会在设立博士后研究人员津贴时明确地提出三个目的:(1)发展科学事业,给予科学人员更完善的科研工作训练;(2)增进科研人员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3)在国家教育机构中创造科研工作条件。在中国,实行这一制度的办法和目的是,在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置一些不固定职位,挑选一些博士学位获得者在这里从事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以拓宽知识面,进一步培养工作能力,使之成为高水平的科研、教学人员。李政道教授在1985年提出博士后的主要特点是“找研究的课题,寻找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 从吸引人才角度看,美国博士后具有较强的国际性,外藉人员常占美国博士后人员总数的一半左右,以学科领域为例,物理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中博士后人员有1/2来自国外,在化学领域这一比例则高达2/3。中国通过实施博士后制度吸引了大量留学人员归国,截至1995年8月,留学归国做博士后总人数达702人,约占博士后总人数的1/6。 不难看出,中美两国关于博士后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认识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吸引、培养和造就更高一级教学、科研人员,而且主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完成这一任务。 其次,在具体做法上存在不少近似之处。 两国都把博士后作为一种暂时的职位,博士后人员进站工作期间,不占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正式编制,但是不少博士后人员都借此成为该校或研究机构的正式成员,期满后转入正式编制,这在两国都有类似做法。如到1992年初,在我国400多名期满出站的博士后中,约有60%留在原设站单位。 从学科分布角度看,中国博士后制度走着一条类似美国的历程。美国最早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设置博士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博士后设置较晚,影响和数量都要比自然科学博士后小得多。据1971年统计,全美博士后人员90%以上分布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只有3%的人员研究社会科学和心理学,2%的人员研究人文科学。中国最初博士后流动站只涉及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有关领域,1991年才开始设置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后流动站,目前仅限于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和历史学等几大学科招收博士后,数量很小,研究人员所占比例极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