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调全面素质培养的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于今已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多年来,中国科技大学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近,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主题的大讨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 为什么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微波专家、科大党委书记兼副校长余翔林教授以其特有的严谨、缜密的思考,就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循着历史的足迹,娓娓道来。他说,所谓科学创新,就是创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规律,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大家熟知的事情,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创新,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物质运动的内在规律,也推动了技术、经济与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近代以来的蒸汽机、电话、无线电、飞机、计算机等等无数发明,都使人们切身感受到技术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因此,创新,无论是对于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进步和繁荣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高等学校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在注重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大潮,无疑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 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尹鸿钧教授认为,未来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而且更应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如果我们的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敏感地发现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力图去解决它,而只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那我们的国家就只会永远落后。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创新不仅是科技界所需要的,也是全民族、全社会所需要的。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到突出位置,是深化教育改革中一次有重要意义的探索。 什么叫“创造性人才” 哲学社会科学部孙显元教授认为,要定义创造性人才的要素,核心就是搞清楚什么是创造。从语义上说,“创造”一是指人的活动,即人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创造性,具有不同于前人或超越自我的独特的途径和方法;二是指活动的产物具有创造性,同先前作品相比,有实质性的进步。由此,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创造”的含义。狭义的创造,是从全社会范围来考察的,指能导致诞生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有突破性、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的活动和思维。从这一点上讲,创造显然成为少数人的活动。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即使相对于全社会来说并非具有创造性。从这一点上讲,创造性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这是符合素质教育关于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的,就是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而是使受教育者在其本身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发展范围内充分发展。 教师们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创造性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其次要有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的观念;第三要有创造性能力,具备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和综合、交叉、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吸收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论;第四要具有健全的人格,要求创造主体必须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备敢闯、敢冒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 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 从对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历史回顾中,余翔林教授得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些认识。首先要坚持通才教育的方针,发挥理工结合的传统,倡导文理渗透。应当在众多知识中选择出有内在联系的最基本的知识,构成能够吸纳新知识的知识结构框架,使得学生掌握必要的再学习的方法,并能没有畏惧感地从一个知识领域跳向另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其次,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第三,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别出心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敢于向错误理论挑战。 尹鸿钧教授指出,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以创新意识为前提,以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基础,以良好的环境为条件,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一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让学生尽快接触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进入到科学技术的前沿阵地去发现科技新问题、提出新方法;二要让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高度分化和高度融合的能力,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对科技领域中所有事物的敏感性,能够洞察世界科技发展动向;三是要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到世界科技大舞台上去开阔视野和思维,汲取营养,施展才华,在开放中培养人才,在交流中提高水平;四是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和科学间的交叉渗透,鼓励学生提出新思想、新问题和新方法,积极引导他们去实践。 钟钊新副教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通过把基础科学教育引入传统的工程技术教育中,提高基础学科教育的地位,以及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从而使得该校一直处于美国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前沿的实践中,得出两个结论:一、创造性人才培养要加强基础科学训练,尤其重视加强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结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注重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所学知识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前瞻性,即在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训练之上,专业训练要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防止学科孤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