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考证在高校蔚然成风,不少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纷纷参加计算机、外语、法律、会计、文秘、公关、摄影、导游等方面的资格考试,以获取有关证书。对此有人予以充分肯定,甚至认为这是当前大学生致力于自我完善的具体表现。笔者则认为,“考证”是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作出的具有浓厚权宜色彩的适应性选择,其行为结果利弊互见,弊的影响甚或更广泛,必须及时进行引导。 一、引发“考证”的几个主要因素 1.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人才需求特点。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人才(劳动力)作为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投入要素,是资源配置者实行优化配置的主要对象之一。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日益显露,使大学生普遍产生了一种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紧迫感。 2.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加快。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进展快、力度大。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切块计划,供需见面”,第二阶段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和适当定向,未被录用的毕业生介绍回家庭所在地自谋职业”,第三阶段是“国家政策指导,毕业生自主择业”。第一和第二阶段之间尚有一定的过渡期,第二、第三阶段则是相互衔接的。目前不少省、市已在试行第三阶段的自主择业的办法。这就促使大学生在校期间抓紧时机多练几套功夫,以增强就业能力。 3.用人单位的“量才”标准在发生变化。近年来,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除了文凭,还要进一步考察是否具有“多功能和附加值”。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用人单位在挑人时,一只眼看你的毕业文凭,一只眼瞅你是否还有其他技能性‘职业证书’”;据《光明日报》报道,是否有毕业文凭以外的其他证书,“是用人单位目前录用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4.高校教学改革严重滞后。我国高等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一贯制,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死板。自《决定》和《纲要》颁发实施以来,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项工程需要一个探索、实施与完善的过程。 二、大学生考证利弊分析 (一)“考证”的正面效应 1.对高校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一定促进作用。大学生积极参加考证,反映出他们对自身现状和学校教育现状的不满意,体现了“产品”对“生产者”的主动要求,这会反过来促使学校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推进教学改革,使之迅速适应学生的合理要求。 同时,这一行为表明,学生认同现阶段的就业制度,并主动与之配合,支持这一制度的实施。大学生以特有的方式积极投入就业制度改革,无疑有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能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促使其开发自身潜能。大学生“考证”行为,表明他们已越过了“抱着走”、“牵着走”难以逾越的鸿沟,开始在自我发展道路上大胆迈步。这能进一步强化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而竞争中的成功,又将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潜能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实现自我需要的内在条件。大学生要成为竞争的胜利者,就应充分注意发挥自己的潜能,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而考证正是对自身潜能的一种开发。 3.有助于知识结构的改革和自主择业。现代化生产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既要懂经贸、外语,又要懂计算机、信息科学;还要在管理、公关、决策、咨询等方面具有一定才能。当前培训、开考的证书类型较广,内容较新,如果选择得当,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可以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考证”也是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之前的一种自我包装。一名毕业生证书的多少往往决定其被用人单位选中的概率。 (二)显而易见的弊端 1.影响正常学业,干扰学风建设。有些学生为了考证,“逃课不逃学”、“身在课堂,心系证书”;有的学生专业思想本来就不牢固,证书热恰成了移情别恋的机会;有的连规定的课程都难以学好,却也盲目从众;有的则认为缴了学费就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考证”内容往往是学生不熟悉的知识领域,可以说,他们获得的每一个证书,都是以牺牲正常学业为代价的。 2.导致畸形的人才错位现象。由于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国家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诸多需求,如国家重点项目、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基础学科和高技术,以及边远地区、某些艰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难以在人才市场得到充分反映。如果大学生为自身毕业后能在涉外、经济和法律等领域就业作准备而盲目考证,必然导致人才错位现象,造成人才培养的严重浪费。 专业知识既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主要凭借,也是竞争的主要优势所在。热衷“考证”,冷落甚至偏废专业,一会使国家得不到所需的合格人才,收不到应有的投资效益;二会丧失自己的专业优势,且证书泛滥的结果是贬值;三会进一步加剧冷、热专业的对立,形成专业学习上的“马太效应”。 3.诱发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和个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人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为生存服务的工具。大学生考证看重的是证书的市场效应——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增加竞争的筹码和被录用的机会。这种实用主义观念一旦形成,学习的目的就纯粹成了谋生的手段,或者说是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