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在逐步深化,对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教育结构产生了一系列冲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围绕着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所进行的高校结构调整。随着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各种探索、实验不断取得进展,高教结构改革的整体效果已经逐步显现: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进行优化的势头正在形成,有限的教育资源的配置正在日趋合理,长期条块分割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并逐步走向条块有机结合。改革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高校结构改革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浩大的系统工程,它绝不会以一种“平滑的过程”出现,成为一种简单的“趋利避害”,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界共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我们应随时对实际发生的各种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一、提高办学效益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最核心的问题是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更有弹性、更有活力,因而是效益更高的资源配置方式,而“集约型”是效益更高的经济增长方式。高等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办学效益与质量,最关键的问题之一也是效益。因为只有提高办学效益,更好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才能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居民个人和家庭收入的显著提高也极大地增加了对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需求。在这种来自社会和个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使得高等教育的资源供给跟不上需求。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就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制约。面对规模膨胀和资源紧缺的局面,如何向有限的教育资源要效益,因此,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能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促使自身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高等院校的办学效益可分解为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外部效益是其社会经济效益,也就是其对包括人才需求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内部效益关注的是对高等院校的资源投入与其直接产出的比较。内部效益可以包括对高等院校人力、经费、设施等的使用状况的分析,而所谓的规模效益是从高等院校的规模与成本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内部效益,因此,它是内部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我国高校规模效益的系统科学研究始于1986年。1986年,世界银行的专家对我国部分高校进行了有关规模效益的实证分析。此后,北京大学的教育科学工作者应用规模经济理论研究了我国80年代高等教育的扩展形式。通过对包括全国重点院校、省重点院校以及普通地方院校在内的100多所高等院校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全国和省级高教系统的总体规模在80年代都有明显的扩大,但高教系统的内部效率指标(包括学校平均规模、学生与学校各类人员的比例等)并没有明显变化。因而,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主要是依据“外延式”模式发展扩大的;在规模扩展过程中,其内部效率没有得到大的提高。他们在深入分析这种“外延式”发展对高等教育办学效益产生的消极影响后指出,走一条以“内涵式”为主的发展道路,扩大现有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充分挖掘现有高等院校的潜力,应该是我国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扩展的主要途径。如果在当时的办学条件下我国高等院校在校生的平均规模能够达到4000人而不是不足2000人,则可带来20%—25%的成本节约,由此推算,整个80年代由高校规模适度所产生的效益估计可达120亿人民币。这笔经费无论是用于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还是用于支持更多的人们接受高等教育,都能起到相当可观的积极作用。 继此之后,北京大学的研究者又分别从多重角度(包括考虑学校类型、不同主管部门、不同地区以及质量因素等),多个层面(包括考虑学校内部系和专业),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从各个角度表明,中国高等院校具有显著的规模效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学校规模以及学校内部系和专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带来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节约;在同等的生均占有资源量的条件下,规模的适当扩大可以带来高水平的质量投入。这一系列分析的结论为挖掘我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潜力奠定了科学的实证根基。 国内外的大量实证研究均表明,高等院校确实存在规模经济现象。人们不禁要问,高等院校产生规模经济现象的原因何在?对此,我们可以从管理、技术、劳动等角度来加以分析。 首先,从管理性经济角度而言,在高校的管理上,小规模的学校具有社会组织中“制度化同型性”的明显特征。即尽管规模小,学校仍需设立各类相应的管理部门,从而管理幅度不足、行政效率低,造成生均管理成本高。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幅度的提高可以进一步提高生均管理资源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