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众所周知,高校做为一个培养人的地方过去只具备单纯的教育(教学)功能。随着社会进步,被赋于了新的功能,学校直接服务于社会,发展科研,将科技在校内转化为劳动者的素质,兴办和发展产业,尤其是科技产业物化于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把培养人和发展科学技术及产业结合起来,进而在高校达到教育与科技、教育与经济的和谐与统一,这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科技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事实证明,高校创办科技产业是学校深入改革的重大步骤,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竞争机制等直接引入高校,促进了办学模式、专业结构,学科建设,科研方向、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确实促进了教学,科研与生产三者的结合。同时,学校利用科研成果转化与发展产业创造的收入,缓解了学校的财政困难。 科技产业的许多高校已获得长足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销售额和利润连年成倍增长。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302所院校共有科技产业725个,销售总额17.6亿元,利润2.9亿元;1992年,335所院校共有科技企业850个,销售总额为29亿元,利润为4.47亿元。近年来,已有一批高校科技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比较突出,社会影响较大。以高校在各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截止1991年底,高校企业人均年销售额和利润额比全国开发区总的人均销售额和人均利润,分别高出15.6%和64.80%。94年国家教委直属院校32所科技产业总收入44.35亿元,实现税后利润5.46亿元。已形成了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利润过千万元的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如:北大方正集团、清华紫光集团、江中制药,东南大学东大科技实业集团、复旦大学复华实业集团、上海交大南洋国际实业有限公司等。这些科技企业成功地把学校和科技优势同市场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知名度较高的拳头产品。从高校科技产业的整体状况来看,已经或正在显示其巨大的社会综合效应。变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高校技术产业的原动力;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服务基地。高校兴办校办产业也正如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那样:“我国高校已成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2.高校兴办和发展科技产业有其优势,也有劣势。对于这十几年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新生事物,确有许多制约和影响校办科技产业巩固和发展的因素。概括有以下几点: 首先,高校产业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完全适应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和需要。目前对产业的管理基本上尚停留在原有管理教学和科研的模式与水平上,这当然与校办产业从整体上来讲不够强大有关,但主要是认识上的问题。有些规律尚待认识和掌握,有些认识上的误区有待扬弃。应当运用经济(企业)自身内在的运行规律来管理产业,企业施用一套完全与教学和科研不同的体制,以求在深层次上求得改革,促进产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其次,高校科技产业应当依托于学科、人才的优势。使校内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效益。尽管每年校内科研成果十分丰厚,但真正能在校内开花结果的却廖廖无几。究其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上产业的吸收、消化能力受到限制,诸如资金、场地等因素的制约。主观上由于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未能配套,大量的成果持有者不愿意将其在校内转化,使得校办产业的挡次受到影响,而后劲亦不足。 再者,高校科技产业如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具有其高投入、高效益、高功能、高风险的特征。目前高校科技产业的资金缺口大,投入不足,使得许多新技术项目在校内无法上马,或者仅仅维持在低水平上运转。资金积累慢,活力差是制约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就使得许多校办产业没有自己象样的拳头产品和项目,未形成现代化、集约化的生产。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不能形成一定的气候。 还有,高校科技产业尚未形成一支规模适中,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科技产业队伍。科研成果在转化为产品,形成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科技人才,还需要诸如经销、贸易、企业管理,财会等方面的专门人才,高校这方面人才相对缺乏。一方面需要适当引进一部分,另一方面从现有的干部、教师分流出来的人员要进一步磨炼,才能逐步适应校办产业发展的需要。 最后,高校科技产业本身不是孤立的,不但要有其校内环境,也要有其良好的外部环境。必然涉及到自身技术输出渠道,社会企业部门吸收,金融部门支持,政府部门指导,行业管理部门理解等诸多因素。 3.高等学校科技产业的主体是科技企业。高校科技企业应将科学技术的开发,转化,推广科技成果和实现技术创新,追求高品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产品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主要任务。科技企业既要遵循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客观规律,又要主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并适应我国教育、科技发展特色的科技产业化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这就对高校科技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双重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许多高校都在积极地探索。由于各校实际情况差异,因而校办科技产业的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或集中,或分散;或管理与经营相统一或二者相分离;有的学校甚至多种体制并存。依据现有企业的结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 1、责任有限公司或股份制公司。实行股份制为这些高校的科技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企业可以筹集到上亿元资金,使许多产品可立即上马,缓解了资金紧缺的矛盾;其二,使校办科技产业最终摆脱了学校的干预,管理与运行体制得到根本的转化,有利于同国际规范要求接轨;其三,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分配同效益挂钩,明确了产权关系,有利于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其四,股票上市的企业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增强了竞争实力;其五,企业的经营模式开始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过渡。另一类是由学校独资,直接管理的公司(可认为是学校独资的责任有限公司)这类公司在管理上受到学校行政上的制约较多,是事业型企业,多数没有用有限责任公司的规范来管理,是需要用《公司法》等法则来规范,整顿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