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在适应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契机。但是,由于英才教育的办学模式没有改变,仅由国家支持少部分人上大学难以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应在合理引导需求的前提下以需求推动发展。就上海地区而言,同样面临传统的办学体制与上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上海高校入学率1995年达到20%,根据国际上把同龄青年(18—22岁)入学率在10%以下称为英才教育,10%—40%为大众化,4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的标准,上海高教已进入了大众化。但各种迹象表明,高度集中的办学机制难以支撑上海高教到本世纪末30%和2010年40%的入学率的发展目标。实行“宽进严出”办学模式,能使高校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在政府宏观调控、分级管理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满足和调节社会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实行“宽进严出”,也是符合地区实情,遵循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新型办学模式。 1995年下半年有学者提出上海率先推行“宽进严出”办学模式后,《文汇报》等报刊相继展开了讨论,笔者以为这是一件好事。以下谨从阐述“宽进严出”这一鲜为人们所理解的术语出发,对上海地区高校实行这一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作一分析,并提出实行的总体设想。 一、“宽进严出”的涵义界定 世界高教发展的总趋势是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进而向普及教育阶段发展,当然,各国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进入下一阶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宽进严出”作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办学模式,有其共同特征,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宽进严出”反映的是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的共同特征。“宽”所揭示的是,高等教育数量上的扩展已经达到了起着实质性变化的程度。随着规模的扩展,引起了教育功能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质量标准的层次化和课程体系的多样化。 第二,市场机制是高等教育扩展过程中“宽进严出”模式运行的基本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由于人口这一重要社会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处于不断满足需求、指导需求的有效循环之中。 第三,个体对高等教育需求水平的提高是实行“宽进严出”的必要条件。到70年代末,大多数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已接近或超过15%。这时,发展模式出现了分化:以美国为代表的一类国家的高等教育采取了进一步扩展规模的对策(如举办各种社区学院,实行开放入学等);而以英国为代表的另一类国家则对公民采取压抑的政策,使其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在以后的10余年间一直在20%左右徘徊。这就告诉我们,迈入大众化阶段并不等于高等教育可以自由地发展,还必须采取正确的发展模式。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原来由国家宏观控制的社会需求将逐渐由个体需求替代,且个体需求将带更大的自主性。在政府投资占一定比例之后,表现出更多的是个体投资(或消费)行为,使需求者在分析其可以获得多少收益(特别是其对不同职业的收入差异有加深影响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选择。 进而,我们对“宽进严出”的涵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宽进严出”是一个地区、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为适龄青年和相近年龄青年提供高等教育。适龄青年的入学率达到大众化阶段通常的15%—40%水平;培养的人才多样化,不同类型的高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不是划一的,在不同的培养目标下,达到一定质量要求的人才也是多层次的;不只是具有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的学校,还包括占有相当比例的各种大专性质学校(专科学校、高级职业技术学院等)。 “宽进”主要是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尽可能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招生和挑选工作。“宽进”是相对于目前的“严进”而言的。大学入学要求(对知识技能的要求等)多样化,达到总体上的放宽。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入学要求,形成了多层质量标准体系。从招生制度看,“宽进”还意味着放宽对高校招生规模的限制,使高校在参照政府制定标准的基础上自主确定招生规模。就其人口来看,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多个入口。这是指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途径;在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学历层次之间,低层次可以获得转向高层次的机会,即可能通过“零存整取”(学分可以积累),“信用卡”(可以通过),“单独包扎”(单科结业)等多种方式。(2)入学标准多元化。在保证各类型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质量标准。(3)入学程序多样化。不同类型、职能的高等学校在招收学生时采取灵活的程序。 “严出”主要针对毕业而言,是指培养出符合各层次目标的合格人才,保证人才质量。对不同规格的人才进行培养时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衡量是否合乎质量;在培养过程中,为确保人才质量,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防止“次品”出现。淘汰是培养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非培养预期所欲达到的目标。研究发现[1]学校如果缺乏对学生培养的全面管理(尤其在入学第一年)和必要的咨询、指导,会造成学生退学的比例提高。学生也可能由于经济原因,中途休学去打工争学费。另外,与学生个性、价值观有关,学生从能否满足个体需求出发,自主地选择是否继续就读,或者选择别的学校和别的专业。其次,“宽进严出”反映的是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包括招生入学、课程教学、学分累积、毕业、就业筹环节。与“严进严出”相比,其更加注重过程,把原来仅仅关注招生入学质量延商到关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第三,“宽进严出”还是对求学者个人选择权利的充分尊重。由于向求学者提供更多的机会,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一考定终身,使求学者比较从容地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发展的方向,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这是严进不可能做到的。又由于各校自行招生,入学者有可能选择几个学校、几个专业。对于大学来说,处在一种竞争的环境之中,如果他们不能提高质量,改善管理,有可能招不到好学生,将无法维持下去。到那时对于更多的学校来说正是改善管理、办出特色的一次极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