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历史遗留下的体制问题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若干新问题彼此相互交错,造成了高等教育目前诸多令人忧虑的状况,有些问题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以下是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和一些看法,不尽成熟、全面。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进一步的关注和讨论。 一、目前高校体制的若干弊端 1.高校中的各种“倒挂”与教学、科研的非中心地位 由于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上存在很多大的漏洞,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措施,致使“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巧干,巧干不如出国转转”,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学风与教风建设,妨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设岗、定编等也大多停留在字面上,因人设岗,因人定编屡见不鲜。仍然是吃大锅饭,人浮于事。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只与教学津贴挂钩,而教学津贴有的学校仅3~4元/课时。若主讲100多人的大课,一学期下来也就三四百元,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学校每出台一个新政策,基本上都是针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如何如何,但对行政人员、管理人员又是另一套政策,甚至没有明确的要求、约束,形成了“一校两制”的局面。 高校教师待遇低,无法从本职岗位上获得一份体现尊严的收入。评晋职称竞争激烈,科研经费要靠教师自己奋力争取,争取来的科研经费每过一关“剥一层皮”(总计要扣去30~40%),等教师做实验用经费时仅剩一半,教师难免心灰意冷。学校的处长、科长等“成堆成团”,分房等各种福利均优先于教师,职称晋升也快。广大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不高,去后勤、行政部门办事到处碰壁,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工作作风也令教师望而生畏。后勤等管理人员上班常常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至于工作却是雇临时工干。课堂时间由过去50分钟压缩为45分钟,上午后二节和下午后两节课学生不愿意上,老师也无法讲,因为下课太晚学生食堂早已关门。管理、服务人员官僚化、老爷化,教学科研要受制于后勤行政部门,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出现各种“倒挂”现象。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未同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以及加强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的服务、保障功能结合起来,未同住房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晋升制度、人事制度等配套措施结合起来,从而也就形不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名存实亡。 高校教育缺乏精品意识,有些领导未把本科生的培养当成立校之本,未把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当作强校之路,本科生培养质量在高校评估指标中体现不出。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把教育推向市场”的思潮导致高校部门“割据”与乱设专业。 学校的各个部门为了本部门的集体利益(实际上是个人利益),各自“占山为王”,拼命利用本部门的人力、物力(房屋、设备等)大搞所谓创收,根本不为或很少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比如,有的部门把占有的宿舍、设备出租,而教工却成为无立锥之地者;有的校办厂美其名曰为学校搞创收,而实际上养了一大群寄生的懒汉。有些教师占学校的位子,坐学校的车子,住学校的房子,几年不搞教学科研,仍然可以评上教授,原因就是钱可以使个别领导大开绿灯。 不少学校为了收取学生的高额学费,不管自己有没有力量,就大办新的专业,美其名曰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实际上是为了本校的经济利益而不惜贻误青年。当然,为了培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有条件的高校适当地办一些新专业是完全必要的。但遗憾的是,有的学校压根儿半点条件都没有,却居然办起了一些新专业,甚至还成立了很富有吸引力的××学院。现在社会上一再号召“打假”,教育出现了不少的“假”,也应属于打“假”之列。因为教育上的“假”比假药、假食品的危害性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后者只害个人,前者则不仅害个人,还要害国家、害民族。 2.教师队伍缺乏竞争、淘汰与流动 目前教师队伍中拿工资人多,干活人少,造成有的教研室有几十人,但真正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拼搏的不到十几人,教师队伍有进无出,“死水一潭”。一些有本事的教师由于看不到个人发展的前途,有的出国,有的在编不在岗,“身在曹营心在汉”,拼命从事第二职业,马虎应付本职工作,有些人甚至从麻将桌上寻求刺激。有的尽管坚守在教师岗位上,但讲授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对教学改革缺乏热情,态度不够积极。目前的这种体制就这样吞噬着广大教师的敬业精神与事业心、消蚀着教师的科学创造生命。在评职称、分房子时不公平很突出,行政干扰太大,不重能力,而重关系。官本位在工资、职称、住房、奖金四个方面均有所体现,使得有事业心,有能力的教师远走他乡,留下的人中,不乏一些学无专长、惯于拉帮结派的“庸才”,出现了不该有的“逆淘汰”。另外,教师队伍几代同堂,近亲繁殖,关系复杂,缺乏活力。 3.经费短缺,办学效益差 生产的潮起潮落,看得见,摸得着,精神的潮起潮落,不经过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人们不会有深切的感受,这使得我们的部分决策者好大喜功,重经济建设,轻教育投资,造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此同时,办学资金使用分散,形不成规模效益;高校人员结构不合理,大学办社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队伍庞大,教学科研人员与非教学人员比例严重失调,学校养活了一大批领钱不干活,对学校的建设发挥不了任何作用的闲杂人员,甚至是蛀虫,使得本来就紧张的经费很难花在教学科研及增添设备上,学校背着沉重的包袱。例如,有一高校仅红外光谱仪就有十几台,每台仪器配备一个工作人员,而真发挥作用的只有四五台,大多数仪器长年闲置,而管理人员既不钻研学习,也不检修仪器,整日闲着无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