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在择业心理方面,常常会产生一些障碍,如果不及时克服和解除,就会影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和结果。下面就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作一剖析。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表现 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恐慌心理 恐慌心理的特征是既关心毕业分配,又害怕毕业分配,对“铁饭碗”又恨又爱,若即若离。一方面希望自己尽快走上社会,谋求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另一方面又像一个总是长不大的孩子似的对学校过于留恋,不愿走出校门,对即将离开学校,走上社会感到心中无数,有一种就业恐惧感。于是,说到分配,选择职业,这部分学生就惴惴不安,焦虑烦躁,忧心忡忡。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沉,茶饭不思,彻夜难眠;择业准备则无所适从,无所事事。 2.急躁心理 患有这种心理障碍的毕业生,表现有两种:性格外向者在择业期始终处于情绪亢奋状态,难以自制;终日心神不宁,心急如焚,做事心不在焉,学习无心思;整日无目标地东奔西跑,盲目追求职业,一有道听途说便牢骚满腹,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性格内向者,则是整天唉声叹气,闷闷不乐。这些表现,都是择业者内心急躁,为前途担忧之故。 3.依赖心理 其症状是大学毕业生面临择业竞争、择业考查、择业目标确定等方面问题暴露出极大的依赖心理,带有明显的择业回避责任倾向。即希望别人为自己择业,或为自己承担部分择业的责任,以减轻心理压力。这部分毕业生消极地等待“理想单位”相中自己,消极地期盼国家、学校乃至教师能给自己选择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具有这种“等、靠、要”就业心态的毕业生,缺乏果断的分析判断能力,缺乏自信心。机遇未到来之前高枕无忧,得过且过,无动于衷,或自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机遇到来之时又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患得患失,以致丧失良机。 4.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个人对自己评估偏低的一种心理倾向。这是一种轻视自己、过低估自己的自我否定倾向。其特点,胆小怕事,行为退缩,面对挑战多采取无能力应付或逃避态度。患有这种消极心态的毕业生主要是那些性格内向、勤于反思而又敏感多疑的同学,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为了追求一种不使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安全感,为了不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敢坦率地介绍自己,不敢大胆地推销自己。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方面不如人,那方面也不如人,所以只要置身于陌生人面前,便会产生不知所措的惊慌,有的人立即会出现脸红,低头,出冷汗,干笑等拙笨的动作,有的人还会出现喉头颤抖,吐字不清,甚至全身发软等现象。这种缺乏自信的自卑心理,往往给对方缺乏生气,能力低下,适应性差的感觉,从而减少成功的机会。 5.自大心理 有自大心理的毕业生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估计偏高,自以为高人一等。其主要表现为职业取向太高,严重脱离现实。反映在行为上往往是固执己见或自命不凡,自高,自傲,自满,盛气凌人。对用人单位这也看不上那也瞧不起,挑三挑四,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过分要求。这种过高的自我肯定,好高鹜远,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对自己顺利地择业和取得择业成功影响很大。 6.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这是一种没有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傻子过年看邻居”的心理。其特点是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往往赶时髦,喜欢围着别人转,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就把别人的选择作为自己的最佳选择。实际上是在择业时寻找安全保险的途径,为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所左右。如有些毕业生受“从政”、“下海”风潮的影响,宁愿放弃三、四年寒窗学来的专业,千方百计地“改行”,拼命地要“留城”,这无疑与从众心理有关。 以上列举的几种心理现象都是当代大学生在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择业影响很大,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一定的危害性。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择业思想准备不足 面对当今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求职择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诸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部分大学生由于择业思想准备不足,导致缺乏同传统思想和观念作斗争的精神,缺乏自主择业的意识和勇气,在择业中,只看到困难和风险,过多地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担心自己适应不了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或徘徊彷徨,不知所措;或悲观失望,消极等待;或惶恐不安,束手无策;或得过且过,盲目从众等等,对大学生的求职择业自然会显得十分地消极被动,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显得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2.对毕业分配的误解 一些学生把毕业分配看作是终身大事,把人生、命运都维系在分配这一关上。似乎不找个理想的职业,体面的工作,尤其是进不了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有较高福利待遇的工作单位,便觉得对不起数年寒窗,辜负了亲人的期望,在机会上矮人一等,站不住脚。于是,错误地认为找一个好的工作就前途光明,一生幸福;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前景暗淡,一生无望。从而显得对毕业分配极为关注,又极为恐慌和不安。一旦分配形势严峻,选择职业不顺,就恐惧、焦躁、忧虑,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