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研究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意义 政治心理在我国是最近几年刚出现的新名词,迄今为止,还没有系统阐述我国有关这一问题的专著,专门论述的文章也较少;在国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心理学也仅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且学科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已经确立的新形势下,随着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根本保证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政治生活日益丰富,政治心理研究的重要性和作用也会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的制约,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政治观等的逐步形成、发展和定型的重要阶段;也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键的历史时期,而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继者和接班人。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就是研究当代大学生个体和群众的忧虑、观念、反映以及他们对自己政治经验和政治行为的反应,它包括一系列诸如政治素质、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评价取向、政治行为等政治品质。除此以外,政治敏感、政治热情、政治判断等也包含在政治心理范畴之内,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也是无时无刻不和政治心理联系在一起。人的政治素质深刻而集中地反映其世界观,特别是其中的历史观,即对人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政治观是人们对以国家政权、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部政治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在阶级社会中,它受阶级、阶级斗争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它对人们的政治行为起着主要的指导作用。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合格人才,而在“德”的方面有许多具体要求,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政治心理的主要内容。反思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弱化了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教育内容,具体表现在缺乏系统的政治教育目标,没有针对性地按照政治心理的规律和大学生身心特征科学地安排政治教育的内容,对政治教育的效果也缺乏必要的检查和监督等等。根据调查和国内的有关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大学生对一些重大的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尽管在问卷上回答是明确的,但要上升到观念和信仰上尚需进一步升华;还有部分大学生认识模糊,缺乏正确的政治评判标准,这就是政治教育淡化的直接后果,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亟待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的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培养“四有”合格人才的目标能否实现,更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盛衰成败。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轨迹 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有必要追根溯源,对新中国成立后所培养的大学生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扫描,才能在宏观上有一个总体把握。根据代际划分理论,这里试分成三代: 新中国建立后到60年代中期:这一代大学生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庄严宣告声中,在“大跃进”的号角中走进校园的,为国分忧的主人翁意识强烈,“自己多搬一块砖,国家少花一分钱”;在人生价值观上,“奉献”精神牢固,首先为国家、集体和他人着想;普遍思想比较单纯,坚决服从领导,听从党的召唤,献身祖国需要。总体形象是奋发、向上、热情、开朗,似一团火,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这一时期又分为老五届(1966~1970年)、新五届(1972~1976年)、恢复高考制度后三届(1977~1979年)三种类型。第一种大学生经过“文革动乱”,以极大的热忱,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到内乱中去,由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了曲折,在人格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后来多数人表现积极,少数逍遥。工农兵大学生被蒙上浓厚的政治色彩,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政治参与意识较强。老三届大学生正处于政治空气的宽松和民主意识的增强,使得长期被压抑的个性得到解放,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职责,把改革开放、兴邦强国作为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在人生价值观方面,由于自身经历和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少数人迷恋个人奋斗。 80年代至现在的大学生:又可分为前期(1980~1989年)和后期(1990年~现在),总体上说是幸运的一代。80年代大学生们接触到的世界是多元化的,在思想理论领域中,西方哲学思潮涌入校园,原来的理论空白如:萨特存在主义、尼采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糟粕与精华并存,大学生往往饥不择食,兼收并蓄。这一时期也正是商品经济的强烈冲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淡化时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开始萌芽;人生观、价值观是在强烈的时代性格和薄弱的内在素质中形成的,较为复杂;既有张海迪式的无私奉献精神,又有潘晓“一切人都是自私的”论调;既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精神,又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信条;还有老山前线“理解万岁”的呼声。在经历86年底的“学潮”和89年政治风波后,面对社会各方面的批评、劝告和教育,部分学生陷入消沉焦虑,更多的则是进行反思,出现过灰色格调,由政治上的过热、轻率、偏激和对立逐渐走向比较现实。以谨慎和冷静的心态,端正了政治方向,政治觉悟也逐渐提高,通过迎亚运、学雷锋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又产生了新的热点。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和价值观等都出现一些新的特征。本文所说的当代大学生是指第三代后期即90年代入学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