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道德建设的任务更为迫切和艰巨。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现象,使得道德教育的目标难以到位,这已成为道德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加强研究,探讨对策,引导大学生实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协调与统一。 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处理公与私、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方面,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认同甚至崇尚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但在他们的道德实践中,相当多的学生希望公私兼容,奉献与索取相平衡。据有关部门1994年对北京10所高校3316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认为“贡献与索取应是平衡的”学生占69.5%。据江西省教委1994年4月对全省32所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59.43%的同学主张“先己后人,尽量兼顾”或“利己但不损人”,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道德信条,个别同学甚至以个人为中心,一味崇尚自我,集体观念淡薄。 第二,在义利观方面,许多同学认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并崇尚“舍身取义”的壮举。但在实际行动中,他们又受到功利、实惠、互利、本位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影响,表现为价值追求短期化、实用化、功利化。 第三,在道德修养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德性是安身立命之本,应该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但在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则常常表现为缺乏内省自讼的精神,难以做到“慎独”、“笃行”,甚至无视社会公德。比如,有些同学个人衣着讲究,但不注意公共卫生;不少同学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却不爱惜,厕所、水房的长流水,教室、宿舍的长明灯现象比比皆是;个别同学自视甚高,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见到老师却连招呼都不打,与学友同室操戈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水平滞后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 第四,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讲信修睦,谦逊礼让,向往人际和谐。但在实际行动中,多数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 第五,在人生观方面,当代大学生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推崇开拓进取、成就事业、造福人类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但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又表现为成才欲望较强,奋斗精神较弱。他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又往往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他们渴望学有所成,却不愿意刻苦用功;期望事业成功,却不愿意做平凡小事;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训练。 第六,在婚恋观方面,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向往纯洁甜蜜、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和现代西方思潮的影响,爱情的功利性、随意性增强,并对婚前性行为、情人现象等持宽容态度。 以上现象说明,多年的正面教育和传统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比较正确的道德观念。但是,目前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相分离的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现象,既受道德形成的心理过程的影响,又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主观原因。 首先,从道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来说,任何人道德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个心理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开端和基础,也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起支配和调节作用。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中间环节。道德情感起着内驱力和催化的作用,道德意志起着定向作用,情和意是实现由知向行转化的内部条件。道德行为是在知、情、意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训练形成的,这个过程需要主体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践,需要克服实现道德行为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需要道德情感的支撑和道德意志的定向作用,同时还需要排除外界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因此,道德行为比道德认识更难于实现。 其次,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强烈的震撼,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道德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造成了新旧道德原则转换的“空场”,出现了各种道德价值观念良莠并存,多元道德观、价值观的碰撞冲突现象,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 再次,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是他们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脱节的主观因素。当代大学生大多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摔打和社会生活的磨练,单一的学校生活使得他们对社会缺乏了解,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往往在政治上缺乏辨别能力,在思想上缺乏认识能力,在情感上缺乏控制能力,在心理上缺乏调适能力,在行为上缺乏自主能力,在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这种不成熟性,使得他们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认识出现偏差,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缺乏应有的定向作用和调控能力,道德行为易变、无序。 总之,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现象,反映了他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呼唤现代道德的建立和传统美德的回归;另一方面,他们又难以摆脱现实社会的负面影响,把自己的道德认识付诸于道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