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价值:“微文化”的双重逻辑 周静(华南师范大学)/《学习与实践》,2018.1.127~132 微文化本质上是网络文化的延伸和发展,是网络文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最新文化形态。“微时代”产生“微文化”。微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框架,演变成新文明的集合,将“微民”的创造通过微媒介、微载体、微语言、微行为等展现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移动互联与信息共享的文化世界。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微文化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主体草根化内容碎片化;传播交互化;交往圈群化。现代哲学对“价值”的本质理解,大致有“客体说”“主体说”和“关系说”等几种观点。我们倾向于同意“关系说”,认为应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来规定价值。依照“关系说”,微文化的价值即是微文化的产生给人类社会生存带来的重大变化和影响,也可以称为微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探究微文化的价值合理性,是微文化理论研究的逻辑进程使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里主要从技术价值、精神价值、主体性价值三个维度来探讨微文化的价值问题。 微文化正在建构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微”本身也是个性化需求的必然结果。它以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为基础,由关注宏观迈向关注具象,从追求宏大叙事到关注个体表达。“微文化所传达的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的重新建构,使它成为社会转型期文化转型的标志。”当然,微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乌托邦,微文化也并非完美无缺。微媒体在传播丰富、迅捷信息的同时,也产生出很多信息垃圾,加剧了谣言的扩散;微交往拓展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但也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部落化、圈层化,容易导致“信息茧房”和交往屏蔽;微阅读适应了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但长期碎片化的阅读容易造成人们理性思维的弱化和浅表化……可以说,微文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呈现出技术和价值的二律背反。我们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微文化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种亚文化,微文化与主流文化存在着三种关系:融合、平行或者背离。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微文化的引领,使其早日融入主流文化;如何推动微文化技术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在实践层面的统一,最终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人文学者必须继续思考和严肃面对的重要课题。 泛娱乐背景下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的可能性探讨 周雯、范笑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评论》,2018.2.62~67 “泛娱乐”并非纯粹文化概念,而是一个以娱乐产品为核心的产业概念,但娱乐产品并非仅具娱乐功能,其必然附带强烈的文化属性。随着中国泛娱乐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泛娱乐产品进军海外,其附带的文化价值和符号也随之传播给全球用户。在泛娱乐背景下,中国文化是否可以以这种方式传播并产生影响,“泛娱乐”能否成为一种更容易跨越传播障碍的路径,这一话题开始引发学界与业界的关注。 在泛娱乐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影响力成因是多方面的。从内部因素来讲,我们有产业发展和文化对外传播的内部动因:首先,中国泛娱乐产业起步较晚,上升空间较大,可以吸纳其他国家“泛娱乐”不同发展模式的实践经验,在缩减成本的同时,亦可加快发展速度。其次,中国泛娱乐产业用户数量、日均耗费时长已趋于稳定,正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精品研发和海外市场需同步推进。同时,中国政治、经济的实力上升会推进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从外部因素来讲,首先,我国信息技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方面优势,会带动文化在竞争中抢得先机。其次,在泛娱乐背景下,任何垂直领域的单点突破,都有可能带动该“IP”的全面突破。其跨界合作、多点布局的融合发展策略,更是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生成助力。再次,在互联网构建跨维信息空间的地球村格局下,基于互联网的“泛娱乐”具有巨大的潜力。任何娱乐产品都附带文化信息,随着泛娱乐产品的普及,文化信息势必同步占据衡量影响力的两个重要指标——用户数量和用户时间。可以预见,中国文化影响力极有可能在泛娱乐的背景下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