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彻底改变,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速,统一后的德国在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爆发出来的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这一系列外部条件的变化给德国的高教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原来的高教发展模式、结构类型、运行机制、大学内部的教学、科研及学习组织制度等,再也不能适应今天科学、经济、社会进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求了。彻底变革高等教育,使之肩负起德国持续发展的发动机的重任,从而保障德国永处世界强国地位,已成为德国各界人士的共同呼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负责对全德高校的结构发展、高教领域投资及科研促进工作提出建议的科学审议会,于1993年提出了“关于高校政策的十个论题”。在这份具有指导性的建议报告里,科学审议会对德国高教的现状及改革的重点与措施作了全面深刻的思考,提出了高校改革的政策目标,指出了高教改革与发展的近期与长远走向。本文在此对这十个论题予以简要介绍,以期对我国的高教改革有所启示。 论题一 青年一代进入高校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且呈继续增长趋势。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受过合格训练的青年的需求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那种对其大学学习机会进行限制和对长期继续增长的学习需求加以遏止的观念与做法都是错误的。 高速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和服务性社会,其劳动力市场总是需要那些受过较高的普通教育和职业资格训练的劳动力,而这种资格在今天更多地是通过大学教育来获取的。此外,积极的教育政策推动了社会持久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结果是父辈们都期望下一代能够进入大学深造。而接受高等教育对于个人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起着重要作用。青年一代在这种实际生活利益需求的动机牵引下进入大学学习。这种社会发展的利益驱动促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今天,德国同龄青年中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取得了大学学习权利,他们根据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资格要求及个人发展的需要涌入了高校大门。由于高教投入与高教需求相背发展,导致了大学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同时,职业系统中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人数逐年上升和大学毕业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中滞留时间延长的问题日趋严重。这些问题表明,在一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可自由选择教育与职业的、民主自由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里,个人的教育需求与劳动力市场要求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的矛盾关系,国家和社会不可能从各个方面为其提供较为和谐的关系。某一个毕业生群体从大学到职业过渡中出现的种种不适应问题及必须面对的供需矛盾冲突,是今后按照青年一代教育需求而制定的教育政策在已知范围内所不可避免的结果。不能因此而紧缩高教发展政策,已经开放的大学大门不能再关闭。至于目前在手工业和工商业系统里出现的学徒人数连续下降的情况以及人们对“太多的大学毕业生和太少的专业工人”的抱怨,只证明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在这个意义上引起的关于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讨论和加强职业教育措施是必要的,但因此而对高校入学人数加以限制则是错误的。国家不应该决定多少年轻人上大学和多少年轻人在职业教育系统里进行职业培训。加强职业教育系统建设,使之对中学毕业生具有吸引力,这首先是职业系统的任务和责任。当然,高校的大门也应该向在职业系统里受过合格训练的毕业生敞开。总之,国家应为每一个想上大学的人提供必要的条件并使其成为可能,高教改革政策的这个目标绝不能放弃。 论题二 担负对超过30%的同龄青年进行合格教育任务的高等教育,要求与其任务相适应的、目标明确的高校扩建和与学生数量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变革。 高等学校目前的校舍及人员等条件都达不到使大量学生获得高水平的专门教育训练的要求。高校扩建的目标措施必须明确,绝不允许只在目前的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结构上进行简单的扩大,而必须从以下三个战略方面出发:一是扩建目标明确的高等专科学校;二是改变大学不同专业的结构与内容;三是区分高校系统内不同的高校类型,使之各具鲜明特色。这三个战略措施和暂时的应急性措施都不能在短期内消解高校的沉重负担及办学条件困难问题,所以,联邦和州必须制定一个共同投资的长期性保障计划,提出扩建的具体目标数字,规定学额所需求的校舍面积数量标准,确定出新生入学人数及对校舍人员的需求量。1975年提出的85万个学习位置的扩建目标只可以接纳19%的同龄青年入大学学习。德国统一后,这个计划必须重新修改。根据高校发展需求的预测及实现的可能性,科学审议会提出新的扩建目标应为125万个学习位置,其中至少应有35万个位置建在高等专科学校,以保证其培养能力提高一大半。鉴于大学学习需求发展和高校类型分布的不平衡情况,应对这个计划的落实情况在高校类型分布和区域布局方面予以定期检查。 高等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青年人的教育需求,就必须彻底改变大学的专业结构和学程设置,这是高教改革的根本性措施和重要环节(详见论题六)。 论题三 大学招生有学额限制的专业在进行考核录取时,应坚持成绩标准高于其它标准。 对所有的学科专业都加以扩建,使每个入学申请者都能按第一志愿获取一个理想的大学学习位置,这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对于许多专业学程来说,高中结业证书不再是一个足够的入学条件了,而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高中毕业的平均成绩、等待入学时间、医学专业的知识测验、高校面试等都已发展成为入学的决定条件,由此而提出了根据专业要求来制订考核录取标准这一新问题。取得高校入学资格和权利是进入高校读书的基本标准,这个要求必须坚持。但有些受学额限制的专业招生,则应在招收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专业的特殊性来选择申请者。例如,音乐、美术、体育、室内建筑艺术等专业,就应侧重其专业成绩和实践经验。其它专业则应坚持:第一,改变只把完全中学毕业考试的平均成绩作为统一标准的考核做法,而应按照其完全中学的主要科目的成绩来考核录取。第二,应降低按申请者的等待入学时间优先分配和按居住地远近分配学习位置等标准的价值,而改变为按成绩标准来择优分配。第三,在地方性的入学限制问题上,高校不应承担那种适用于联邦范围处理入学许可规定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