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自“冷战”终结以来,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越来越广泛。由此,在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前景的时候,也应当探讨和明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未来走向,以利于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主流的一个部分。 那末,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向如何?概括起来有以下六大基本趋势。 一、高等教育与产业界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 据世界银行的一些专家对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总趋势的调查研究,其中得出的一个结论认为,从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19世纪和19世纪以前,宗教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密切,教会对教育的影响强大;进入20世纪以来的主要特征则是民族国家的政府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政府对教育的影响强大;在行将到来的21世纪,企业界乃至整个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尤其是企业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强有力。 高等教育与政府的关系和在未来与企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所以会越来越密切,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了社会大舞台的中心。在古希腊时代,高等学校是进行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的大学则主要是传授人文科学知识和绝对道德真理的圣殿。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古典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学逐渐成了推动工业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了社会服务站。二战以来,高等学校越来越成为高深知识生产、传播、存储和应用的组织,成为社会的一种核心机构。有人把这种现象上升到理论,提出了高等教育轴心论。高等教育轴心论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是知识产业论,另一个是后工业社会论。知识产业论是美国教授弗里兹·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布》一书中最先提出的,马克卢普指出,在美国存在着一个知识产业群。包括主要从事生产知识,接收、处理和传播知识及其工具的组织。知识的生产包括新知识的创造和向更多的人们传播已有的知识。马克卢普列举的知识产业集团有:教育、研究与开发、艺术创造与交流、传播媒介、信息服务及信息设备。其中教育是知识产业中最大的集团。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7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最早提出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纳斯比特认为,“后工业社会就是信息社会”。“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在信息社会里,战略资源是信息。”“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败的关键因素”。 上述知识产业论和信息社会论,包含着与高等教育有关的几个重要思想: 第一,知识已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其核心因素在于知识的掌握、创造、传播和应用。 第二,知识阶层越来越成为起引导作用的社会集团。 第三,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是扩大高等教育机会,使尽可能多的人受到尽可能多的教育。 第四,高等教育系统成为社会的轴心组织,大学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 二、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向大众性和普及性的方向发展 早在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就曾把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各发展阶段除了在质的方面存在差异以外,他认为在量的方面,一国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大约在15%以内的为英才教育阶段,能够容纳适龄人口大约15%到50%的为大众教育阶段,能够容纳适龄人口50%以上的为普及教育阶段。 1987年,特罗又修正了他的理论,即他认为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并非像他曾经预想的那样快,这主要是由于欧洲具有精英教育的传统。尽管如此,欧洲各国,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和世界上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自60年代以来都陆续步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美国则正在由大众化阶段步入普及化阶段。据前加州大学总校校长、卡内基高等教育理事会主席科拉克·科尔的研究,美国高等学校入学人数占18—21岁人口比例的长期发展趋势是: 1890年3% 1940年16% 1950年30% 1990年40% 科尔认为,这一趋势将会继续。到2000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只有达到占同龄人口的50%,才能满足估计的下世纪初对劳动力的需求。到2013年,根据对劳动力需求的预测,上述比例要求达到60%。但如果继续1950年到1990年的趋势,到2030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例为53%,在更远一些的未来,比例为54%。 三、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 以往提供高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是正规的高等学校系统,但仅靠这一系统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广泛需求。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尝试设立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等,以便向人们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为了把新的高等教育系统涵盖在内,美国联邦政府自1972年始,在教育统计和政府的文献中,已把高等教育改称作中学后教育。目前,美国的中学后教育已有五大系统: 第一系统是那些非赢利性的正规的公私立学院和大学。目前这一系统包括3638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有在校学生143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