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高校实行双休日制以来,大学生对双休日制尽管存在一些不适应的情况,但总体状况是好的,双休日制利大于弊,关键在于引导。并对引导大学生过好双休日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 随着高校双休日制度的实行,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大幅度增加。按理说,大学生经过每周两天的休整,应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尽如人意”。如今,大学校园有了这样的景况:有些学生由于有了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一度趋冷的经商热又开始升温,他们现在可以毫无顾忌、堂而皇之、从容不迫地利用双休日进行各种“买卖”;有些学生则“玩”得太“潇洒”,旅游、回家、探亲访友,经常难见踪影难知去向;有些学生周一上课无精打彩,疲意有加;有些学生年纪虽小,“脾气”倒大了,因为“时间多得实在令人心烦”;有些学生不禁感叹“双休日太无聊了”!这里固然有个管理问题,可双休日也是老师们的法定休息日,他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于是,一些教育者认为大学不该有双休日,还是以前的单休日好。那么,双休日对大学生而言,它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当怎样对大学生度好双休日进行引导?这是当前高校要认真探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其实,双休日已在世界的不少国家中实行。从国家整体来说,有利于节约能源,发展经济。对个人来说,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可以调节人体的心理机能,顺应人体内部心理需求。科学家研究告诉我们,人体存在着一个23天的智力变化周期,又由于长期的单休日制,人们又形成了每周的智力周期。从周一到周日的七天中,人们的智力和体力日趋下降,到周日降到最低点。周一的智力、体力最佳,这是人们普遍感到在周一学习、工作效率最高的原因,此后效率日减,学习时易走神,工作时易出差错,尤其是周六这一天更为如此。而当智力、体力到了最低点时,又往往把过多的精力用来考虑周日如何过,所以周六这一天人们通常难以安于学习和工作,心理和生理因素已大大不能适应,这又是人们在周六这一天情绪不安、心神不宁、爱发脾气的原因。当然,大学生也不例外。双休日则为大学生调节人体心理、生理机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恢复旺盛的智力和体力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机会。 应当承认,当前的确有部分大学生在双休日中,要么无所事事,倍感无聊;要么毫不节制,放纵自己;要么不问世事、埋头书堆,身心俱疲;要么全力经商,忘我逐利。双休日对他们似乎毫无意义,同时在双休日学生违纪违法情况有所增多。这些,一方面是大学自身不能适应或要求不严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不善和教育者缺乏必要的引导而造成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只要学校重视双休日的工作,对大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这种不正常现象是可以改变的。实行双休日确为大学生温故知新,消化理解五天所学功课和预习新课,为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全面发展自身提供了时间保障。特别是对那些刻苦攻读、立志报效祖国的大学生,为那些勤工助学,希望更多地接触、了解社会的大学生提供了增长才干、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公正地说,双休日“利”大于“弊”。人们大可不必为双休日而忧心忡忡。 二 那么,高校的教育者应当如何去引导大学生过好双休日? 1. 转变观念,心理上主动适应 观念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较为稳定持续的看法,也是人的行为的出发点,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念的制约。而观念的形成和变化又受到环境、历史、现实及行为习惯变化的影响。人们常把想法不同而导致的截然不同的结果称为“一念之差”,可见观念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单休日制,无论在心理和生理上也已基本适应,现在改为双休日制,闲暇时间多了,人们一方面感到自己思想上很轻松,另一方面又感到心里不踏实。在心理和生理上出现暂时的一些不适应在所难免。由此看来,教育者的观念转变必须跟上。正确的观念应是“双休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不能休息。”亦即在双休日中,学生出了问题有人管,思想有了困惑有人问,生活有了难处有人帮助解决。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了,克服心理上的不适。从心理上主动适应,才能主动对大学生的双休日进行正确的引导。 2. 加强心理引导,消除心理不适 由于大学生尚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心理和情绪状态起伏跌宕幅度大,极易产生种种心理不适。原先实行单休日制时,每逢周六,大学生的学习、党团活动、文体活动较多,尽管忙忙碌碌,却也乐此不疲。而实行双休日后,到了周六大学生的精神就彻底放松了,学校也没有重要活动的组织和安排,系里也不再检查宿舍卫生,班级也不再开展活动。从表面上看,大学生们一个个似乎一副若无其事不屑一顾的模样,实际上心理负担却有增无减,这是大学生人格不健全、心理素质不稳定的表现。 双休日对改善他们的这一现状提供了契机。关键是看教师和学生能否抓住。事实表明,一味地强调学生抓紧学习或强制自己学习或过分放松自己,都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作为教育者,应当在双休日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如,同往常一样,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探测他们的心理状态;多到学生宿舍去过问他们的生活、休息情况;有选择地和学生一道参加活动,打成一片等。发现学生中有不良思想、情绪反应,及时给予关心和安抚。只要工作切实到位,双休日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改善心理环境,消除心理不适将十分有利。 3. 研究大学生当前的特点,培养他们正确接受社会信息的能力 双休日实行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成倍增加,他们接触社会的时间多了,空间广了,大量的社会信息会通过更多的渠道涌来,他们很可能“染苍则苍,染黄则黄”。对于社会文化大环境,学校当然无力控制。但从学生接受社会信息过程的特点来看,学校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因为学生接受社会信息,并不是你传播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而是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判断、选择、取舍这样一个内化过程。不同的思想基础、心理状态和道德水平的学生在社会文化选择上的差异性较大,而培养他们在多元价值取向下正确的判断、澄清及选择取舍能力,正是当前学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学校应在这方面多动脑筋、下大功夫。及早预防双休日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社会负效应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