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一般新兴国家立国30多年就会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已建国46年,拥有1800万科研人才,至今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引起培养科技人才的高等学府深深焦虑。围绕培养高层次基础科学研究后备人才,南京大学在办学改革中,通过试办基础科学强化部,走出一条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按一级学科(大门类)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优秀基础人才培养之路。此举获199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毕业生被重点高校争抢 记者在南京大学基础科学强化部(以下简称强化部)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该校强化部的毕业生成了中科院等一些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以及本校、北京、上海等教委属重点院校争抢的对象。甚至有些导师对未能得到想要的“弟子”而深表遗憾。据介绍,7届共招收316人。在已毕业的前4届中,即便把因病淘汰、退学的算在内,读研人数的比例仍高达60.68%,这一比例在全国是极少见的。专家们普遍评价,基础科学强化部的学生素质高、潜力大,是经得起锤打的好钢。一些国外的名牌大学,也很欢迎强化部的毕业生到他们那里读研究生。毕业生张志强免试到本校化学化工学院硕士博士学位连读不到两年,完成论文17篇,已有13篇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其中有10篇被国际学术权威刊物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部主任卢德馨教授也因此获国家优秀教师称号、宝钢奖教金一等奖、1995年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 中科院院士、南大校长曲钦岳向记者介绍了创办强化部的初衷。他说,我校拥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实力雄厚,应该担负起为国家输送一批科研精英后备力量的重任。 一流生源 一流培养 经国家教委批准,南大于1989年开始招生的强化部,采取单独命题,提前招生的办法,每年40名新生均来自江苏省省级重点中学。考进强化部的学生,一进校就享有免收学杂费,借阅图书与研究生待遇相同,奖学金覆盖比例比普通生高一倍,教师在全校范围由校长亲自遴选聘任等倾斜政策。 强化部的课程设置也实行了大胆的改革。强化部主任卢德馨说,世界科技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世界科学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渗透,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为前沿。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着眼,针对过去本科教育,专业专门化,越分越细,课程越来越多,学生知识面越来越窄,造成“博士不博”的情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年级的基础课除数、理、化外,又增加了生命科学、天文学的内容,跨系选科、交叉选科,已相当普遍。在教材教学上,强调教师强化基础学科、重点学科和前沿学科的提前介入。在物理教学上,打破传统的物理把力学、电学、热学、近代物理割裂开来做法,而是将这4门课交叉渗透形成一个整体。外语部主任杨治中介绍,强化部有7门课主动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在对他们的教学中,所有的教师都加大教学量,不断扩充课外及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学生学得活,兴趣浓,接受知识面宽广。 强化部的教师是在全校范围内选聘,教师完全剔除了传统的“述”性教法。在讲台上,教师没有固定的教材,只有一大堆书单。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对话、讨论;在课外广泛阅读,养成了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习惯。据介绍,学生平均每学期阅读的课外书籍、查阅文献42.5本,有的多达140本。有些课程还设置了“课程论文”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选自做,鼓励他们在立论上创造,被学生们称之为“小论文”。有些学生的小论文发展成学术论文,发表在学术刊物上。 课外科研训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学术沙龙和不定期的各路科学家的学术报告,都超前将学生推入当代高科技的国际学术前沿。学术沙龙是他们多年来坚持的科研训练方法,新老同学编在一个班,每周一次,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大气环境科学,基因组,混沌与分形,纳米材料,膜控晶体生长等。另外,强化部经常邀请本校各领域的院士、教授以及科学院及兄弟院校的院士、专家作学术报告。去年6月,学校邀请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格拉肖作了3场学术报告,每次挤在最前面的都是强化部的学生。当格拉肖讲到基本粒子时,强化部的同学用流利的英语向格拉肖提出问题,格拉肖稍事停顿似觉意外,然后郑重其事地对他们一一作答。 考进强化部的每一名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都面临着四次选择机遇。学生一年级进校,不分方向,重在强化基础知识。第一次选择:二年级,分成数理、化生两大类。第二次选择:三年级,分到一级学科方向,主要还是体现一个知识面的“宽”字。第三次选择:进到课题组,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第四次选择:免试读研究生,选导师,选方向。四次选择,一次比一次更接近每一个人的优势,都是一个对自己潜能的再认识。 强化部的考试也别具一格,总的精神不以一次考试定论。比如,将一门课的分数分配为中考(25分)、大考(35分)、平时(20分)、课程论文(20分)等几方面,而课程论文的分数不封顶,做得好可以加分。对此部主任卢教授又有一番解释。他说,我们对学生的论文并不要求全对,重在有没有思想的火花,有没有创造性思维,如一个学生的论文,虽然数据不理想,但从思想到方法都极具创造性,就可以加分。反之,四平八稳,或只是对后面的课程的提前练习,即使数据都对,照样给你低分。他经常告诫学生,同学之间在考试上不要计较一分二分之差,做学问要放眼世界,到大舞台上去,因为课本上再难的习题也是有答案的,老师知道。而科研是一种求索,没有预知的现成答案。